王世宏
〔關鍵詞〕 物理教學;實驗;學生能力;演示實驗;良好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0—0047—01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很多課程內容都是通過實驗來輔助完成的。而實驗這種動手能力較強的教學方式比其他的教學方式更具靈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技能。《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實驗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現代物理教學倡導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開展好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著重培養學生能力
實驗探究目標是整個實驗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對實驗教學起著導向作用,也制約著實驗教學的設計方向,決定著實驗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學評價的開展。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必須有合理、明確、細致的實驗探究目標,明確每個實驗要著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學習使用常見的測量儀器——直尺、天平、彈簧秤、壓強計、溫度計、電流表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數據處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安排在《用電流表測電流》實驗之前的每個學生分組實驗時,都直接給出“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等。而隨后的《用電壓表測電壓》實驗則要求學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設計。在完成《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實驗之后,就完全讓學生自己設計記錄表格,自己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教師應利用教材的科學安排,著重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計劃的能力。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要循序漸進、逐步深入。剛開始由于學生對儀器比較生疏,操作時會很慢,有時出現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熟練了以后,就要求學生對儀器的安裝及操作不再出現原則性錯誤,速度也要提高。
二、注重演示實驗教學
在演示實驗中,教師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進行一些創新設計,如可以將一些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探索性實驗。將科學探究引入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把學生帶入動態、開放、生動、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使其在自主學習、自主探索中獲得一種新的學習體驗。教師在演示實驗時,要注意操作規范,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取砝碼時鑷子口的凹邊應當朝上,待測物和砝碼都應放在砝碼盤的中央;取盛有水銀的燒杯時,要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燒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細長玻璃管中裝有水銀,翻轉玻璃管時,不可用雙手持玻璃管的兩端,而要用手挾持管的中部。
三、重視良好習慣的培養
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使之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前,教師要抓住典型事例給學生反復示范。如初三年級學生做電學實驗,很容易將電表“+”、“—”極接反。教師可以在學生實驗前,先做示范操作,將電源的正極和電表正接線柱先用紅紙標上特殊標記,然后用紅色導線把電源的正極與電表的正接線柱連接起來,用黑色導線將電表的負接線柱與電源負極相接(電路中有小燈泡)。實驗前都要對儀器進行預備性調整,有的儀器位置安裝時底座要水平,有的要垂直,各儀器之間的聯系也應滿足一定要求。測量儀表必須先進行零點調節,當某些條件變化影響到零點時,要重新調整零點。如天平位置變動、彈簧秤拉力方向改變,萬用電表阻檔量程度化等,都必須重新調回零點。使用各種儀器必須遵守操作規范,還要有一定的條理性。例如,在檢查電路后,再接上電源的另一個接線柱,然后合上開關。觀察儀表時視線應與刻度平面垂直,整理儀器要有一定順序。如電學實驗,應先切斷電源再拆除連接電源的接線柱。探究性教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通過動手操作或實驗的方式,自己主動去發現有關的結論。
物理教學要充分利用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解決問題并得出科學結論。因此,必須改變實驗教學的方法。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在實驗中的創新方法和思維給予肯定、支持和幫助,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獨立思考,并通過實驗檢驗自己的設想,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毅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強。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