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紅
摘要:王陽明的“心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企業文化即是“人心”的經營。“心即理”啟迪我們:人的精神力量是偉大的,經營者要從內心深處感悟經營之道,并在此基礎上提煉企業核心價值觀;“致良知”意味著將核心價值向外推廣,這一思想對形成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王陽明;企業文化;心即理;致良知
中圖分類號: C912.2;F28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285-02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故又稱王陽明。是我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王陽明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精華,獨創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為三大命題的陽明心學。王陽明的心學是學以致用的利器,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古為今用,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一、企業文化建設是經營“人心”的工程
建設先進的企業文化,已經成為業界精英的共識和努力的方向,是企業健康發展的硬道理。企業文化追求的是企業成員為企業奉獻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企業文化何以有如此神功?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文化”?!对~源》對文化的解釋是“文治和教化”,文化也就是用“文”來教化。因此,文化具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功效。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在于規范人的行為,人的行為源自“人心”。因此,企業文化教化的對象從根本上說是“人心”。 孫中山先生說:“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逼髽I文化建設必須以“人心”為著力點,以影響和塑造“人心”為己任,離開“人心”去建設企業文化,只能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美國管理學大師加利·哈默曾把企業對人的經營簡單劃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人手”的經營;二是“人腦”的經營;三是“人心”的經營。“人手”指的是勞動力;“人腦”指的是知識(我們常說的知識經濟);“人心”就是人格、魅力、道德情操、價值觀等等??梢哉f,經驗管理是“人手”的經營,科學管理是“人腦”的經營,企業文化則是“人心”的經營。抓住了“人心”,也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本,得人心者得天下,贏得了人心,就會贏得世界。陽明心學就是研究如何經營“人心”的學說,研究和借鑒這一學說,對我們建設先進企業文化富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二、“心即理”與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形成
(一)“心即理”的思想內容簡介
王陽明認為,“心者,身之主宰?!毙淖鳛檎麄€身體的控制者、主宰者,是能動的和有目的的。人的任何行為都是由“心”產生的意志所支配的。王陽明把一切感覺歸之于人的主觀意識使然,從而高揚了人的主體能動性。他認為,心不但是身之主宰,還是天地萬物之主,更體現了主體這種認識、分析并進而掌握、控制萬物的主觀能動性。王陽明充分肯定了人的存在,人作為自身的存在而存在,而不是為了外部高懸的“理”而存在?!袄怼本驮谖倚闹?,而萬物只有對于“我”來說,才具有意義和價值,故“萬物皆備于我”。對于內部“心”的發掘,會使人的自主意識得到開發,使人真正意識到正是由于人本身的存在,方使這個世界變得復雜、豐富、生動、活潑。王陽明認識到了事物的存在只有對于思維著的人來說才有意義,“心即理”,心亦即天理。故“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很多人對此感到費解)。他提出“發明本心”的思想,即充分發揮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充分挖掘人本身的潛能,帶著一種強烈的主觀愿望去行事,則無事不成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既意識到了人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內涵,又肯定了人的精神力量的偉大。
(二)“心即理”對企業構建核心經營理念的啟示
核心經營理念就是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企業所信奉的經營宗旨,是企業文化建設之“綱”,這一問題解決好了,就能奠定企業文化建設的根基?!靶募蠢怼备嬖V我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它給我們的啟迪是,要用心去“悟道”,只有從內心深處“悟出”經營規律才能真正做到身體力行。“理”在心中,即便是參觀學習的“外求”也是為了開悟內心,經營者要用自己的“心”去思索、體悟經營之道,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經營之道雖然是一種客觀存在,但只有在內心深處“悟出”了它,才能真正轉化為企業發展的指路明燈,才能轉化為堅定的意志和信仰,核心人物堅定的意志和信仰是建設先進企業文化的“根”和“魂”?!靶募蠢怼边€啟示我們,帶著一種強烈的主觀愿望去行事,則無事不成功。對經營者而言,建設企業文化當然不會一帆風順、一蹴而就,既需要強烈的愿望又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長期堅持。同仁堂自制自賣中藥,顧客購買中藥最看重是真材實料和制作的精心。同仁堂的開創者悟出了其中的奧妙,留下一副對聯代代相傳: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正是有了這樣的認識和堅持,才成就了今日的同仁堂。
陽明心學是一門練心的學問,它向我們傳達一條真理:一切戰斗都是心戰,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企業核心人物作為企業文化的締造者,特別要注重“修身”,“修身”就是修心,這是實現“修、齊、治、平”人生使命的起點,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起點。一個真正的領導者,一定要學會在浮躁中冷靜地觀察思考問題,相信自己,理在我心,認準的道路就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心有主,我制外;心無主,外制我。在企業文化建設成功的企業里,都有一個強勢的核心人物在發揮根本作用。松下幸之助是松下公司的靈魂人物,海爾文化就是張瑞敏文化,華為員工對任正非佩服得五體投地。這些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他們用“心“悟出了經營之道,并用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仰施行之,最終成就了企業,也成就了自己。
三、“致良知”與企業文化價值觀的推廣
(一)“致良知”的基本內涵
“致良知”是王陽明的心學主旨,是在“心即理”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心即理”的心是指人的心中符合并懂得天理的部分,即良知,而心中的邪思妄念就是非良知的“惡念頭”。王陽明的“良知”體系有一個非常獨特的起點,那就是“事物之理”本來在我心中,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靶募蠢怼钡摹袄怼本褪俏覀兊牧贾?,比如孝敬父母、惻隱之心、誠信待人等等。如果感覺不到自己的“良知”,或者說一套做一套,那是因為我們的“心”被私欲所遮蔽,被現時社會混淆了是非,嚴重時甚至會“喪盡天良”。“致良知”告誡人們在意識上要明辨是非,在行為上要“為善去惡”。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
(二)“致良知”對形成企業文化價值觀的啟迪
企業價值觀是指企業成員對某個事件或某種行為好與壞、善與惡、正確與錯誤、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認識。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核心,統一的價值觀使企業成員在判斷自己行為時具有統一的標準,企業價值觀決定著員工行為的取向,深刻影響著企業的命運。
“致良知”對企業推廣正確的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當今社會,人的“良知”被物欲遮蔽,功利主義至上,假冒偽劣橫行,人的心靈無法得到安頓,精神不能得到提升,人性的扭曲、變態已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其實質是人心出了問題。企業的價值觀是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延伸,企業的核心價值觀源自于企業的核心人物,這就提醒企業的核心人物要憑著“良知”(心)去經營企業。作為組織領導,核心人物對一個企業的發展舉足輕重,因此,在意識上要明辨是非,在行為上要“為善去惡”。企業領導“致良知”的過程實際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致知”,就是要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核心價值觀;第二個階段是“致良知”,就是要將核心價值觀向外推廣。由于“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所以,如果企業領導的言行源自“良知”,將比如追求質量、以誠待客、公平交易等,很容易引起員工的共鳴和遵從,使企業價值觀的推廣由于合乎群體心理而變得非常順利。另外,由于企業價值觀合乎社會良知,組織成員憑著“良知”做事,內心坦然自得、行動光明正大,很容易贏得外部公眾的正面回應,群體的勇氣和力量就會大大增強。否則,上梁不正下梁歪,違背“良知”的決策和言行很容易導致企業說一套、做一套,難以形成統一的價值觀。企業憑“良知”經營,對得起社會,才會受到公眾的垂愛;對得起員工,內部才會齊心和諧,內外形成良性循環,企業才能基業長青。
參考文獻:
[1]丁遠峙.管理方與圓——企業文化[M].深圳: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海天出版社,2008.
[2]呂崢著.明朝一哥王陽明[M].沈陽:北方聯合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2010.
[3]姜汝祥.日本企業如何學王陽明[J]商界:評論,2010,(6).
[責任編輯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