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海生
〔關鍵詞〕 班主任;師生關系;激勵;班級管理;
群體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9—0030—01
現代學校教育活動得以順利有效實施的基礎是成立教學班,而教學班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個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更關系到每個學生的成長。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是通過班主任行之有效的班級管理工作,使本班級的學生與班主任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積極向上的協調關系。具體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環節。
一、善于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激勵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人生觀、價值觀,并且追求和渴望獨立,時時刻刻都張揚個性的特點。這些特點的存在要求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給予他們有效的激勵,特別是精神激勵。比如有些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教師就不能一味地對其批評,而應多一些鼓勵性的言辭,幫助其樹立學習的信心。
有效的激勵會點燃學生的激情,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讓學生產生超越自我和他人的欲望,并將潛在的巨大的內驅力釋放出來,為實現班級目標奉獻自己的熱情。毫無疑問,學生的這種熱情對于建立良好的班風,改善、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十分有利的,所以班主任應該把激發學生的熱情作為其工作的重點。這樣師生之間自然會形成良好的和諧關系,班級管理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二、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班級管理制度
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任何一個組織的正常運行都離不開一整套制度的存在。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制度就是班級得以正常運轉的保證。按照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解釋,科學、合理的制度應該是通過制度的作用能夠使團體的運行更加高效化,能夠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效益。按照這一標準,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該突破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從全新的角度認識班級管理制度,明確班級管理制度的最終目的不是給學生定制條條框框、束縛住學生,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班級制度,使學生的特長施展開來,從而消除傳統教育中由于過度束縛而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只有這樣,師生之間的觀念才能趨同,觀念趨同之后,師生關系自然會和諧。
三、重視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
非正式群體,是部分群體成員在群體活動中自發形成的,相對于群體而言結構比較松散,沒有明確的規定和紀律的小團體,其成員之間是以共同的觀點、利益、興趣、愛好等為基礎的,其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正式群體。學校班級中幾乎都存在著這種典型的非正式群體,這些群體的存在往往是影響這個班級和諧的重要因素,這些小集團、小圈子有時讓班主任為之頭疼,可是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小集團、小圈子如果能為班級所用,他們對班級的發展會起到其他班級成員所不及的積極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應該高度重視這個群體,這種非正式群體一旦轉化成為班級中的積極因素,其對班級的健康及和諧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四、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的有效統一
現代學校教育面臨的一個尷尬,就是學校課堂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反差,這種尷尬和反差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覺得老師在課堂上宣講的東西在社會上是不成立的,由此產生對老師的教育的極度不信任,教與學之間的不信任,很難產生和諧的師生關系。深究這種尷尬和反差產生的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是教育方式過于說教化,因此,班主任應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改變過去動輒就談大道理的簡單、枯燥的方式,重塑師生之間漸漸失去的信任,創造和諧的班級環境。
五、形成特色的班級文化
班級文化建設是對班級管理的最高層次的要求,形成班級文化是班級管理的最終目標。班級文化的主要內容包括班級形象、班級精神、班級凝聚力、班級目標、班級制度、團隊意識、班級文化活動等。班級文化應該以學生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情感,在班級中行成了一種團結友愛、相互信任的和睦氣氛,強化團體意識,使師生之間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班主任可以通過平時的各種集體活動在學生中培養和形成班級文化,比如利用學校運動會、班會、重大紀念日等活動,展示班級的精神風貌,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增強班級凝聚力,逐漸形成一個有特色的班級文化氛圍。班級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成為凝聚班級成員的強大吸引力,成為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的巨大力量,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自然會做得有聲有色。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