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東飛
摘要:精神動力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動力、關注精神動力本身而不是精神動力背后的物質因素、關注精神動力的內在目的而不是精神動力的外在目的,其最終目的是恢復思想政治教育為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這一本質。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精神動力; 物質動力; 精神因素; 物質因素
中圖分類號: G41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2-0046-03
一、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動力
人類社會發展實踐已證明: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精神動力和物質動力就好比飛機的兩翼,共同推動著人類從茹毛飲血、衣不遮體的野蠻和蒙昧狀態,不斷走向啟蒙和開化,最終創造出輝煌燦爛的人類文明。任何精神都離不開物質,因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1]這就是說人的精神活動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因此,精神“依附于”物質。為此,我們認為,在談到精神動力問題中就始終離不開物質,離不開物質動力,精神動力依附于物質動力,具有“依附性”。當然,我們在講到精神動力對于物質動力的“依附性”時,還必須要認識到精神動力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它能夠單獨發揮作用,而且對物質動力具有促進作用。為此,當我們在認識和評價精神動力作用的時候,要正確處理好精神動力的“依附性”和“獨立性”之間的相互關系。一般來說:精神動力發揮作用的時候,物質動力也通常發揮作用;精神動力作用的結果,不光有精神價值的獲得,而且有物質價值的獲得。反之,物質動力發揮作用的時候,精神動力也通常發揮作用;物質動力作用的結果,不光有物質價值的獲得,而且有精神價值的獲得。
理想的社會發展模式就是精神動力與物質動力之間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發展。當然,在不同的國家,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在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有的時候是以物質動力為主,精神動力為輔;有的時候是以精神動力為主,物質動力為輔,這主要由某一國家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歷史任務所決定。因此,如何正確處理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研究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就終極目標而言:實現精神動力與物質動力共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但是,在現實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精神動動力與物質動力常常出現脫節、背離的現象。比如:建國后近30年的時間里,我們過多地強調了精神需要的重要性,忽視了物質需要的客觀必然性,壓抑了人們正當的物質利益追求,相對而言,精神動力強大,而物質動力弱小,形成了以片面發揮精神動力為特征的形而上學、“左”的動力機制。這種動力機制偏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軌道,違背了需要——行為的內在規律性,因而,不是促進生產和社會的發展,倒是在某種程度上起了干擾生產和社會發展的作用。
在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情況則大不相同。人們爭先恐后的發展生產,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物質動力張揚,同時精神動力也得到了提升。而強大的精神動力反過來推動人們經濟建設熱情,促進經濟發展,大大地增強了物質動力。比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需要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現代化建設實踐的自覺性,減少盲目性。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競爭使人們傾向于注重有形的、外在的、物化方面的競爭,而忽視無形的、內在的精神因素的競爭;現代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使人們傾向于科學主義、技術主義,而忽視科學技術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知識經濟的興起使一些人更加注重自然科學知識的追求,而忽視了人文社會科學的追求,注重工具理性而忽視價值理性,注重知識、能力創新而忽視思想、觀念的變革與創新,忽視創新精神的培養等。其結果是社會的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日益富足。但是,在物質生活獲得滿足的同時,人們也越來越感受到精神的空虛、理想的失落、道德的貧困、價值的偏離和心靈的疲憊,人的精神生活問題日益凸顯。呈現出人們的物質動力過度膨脹,而人們的精神推動力相對疲軟。夸大物質動力的地位,過于追求物質推動力而忽視精神推動力,人們的各項活動總是要“用對錢袋的影響來衡量每種活動的意義”。[2]物質至上、金錢萬能的價值追求已經占領了一部分人的頭腦,而人的理想、信仰等精神追求卻被擠占,導致了精神生活的物化。我們所面對的一切對象都被從外在的有用關系的角度去理解,一切價值被使用價值所取代,一切需要和享受都具有了利己主義的性質,“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一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替代”。[3]物化的精神生活使人們只能找到“感覺的幸福”,卻難以獲得“幸福的感覺”。
在當前,精神生活的物化這一現象直接滲透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動力物質化傾向較為嚴重。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在物質至上、金錢萬能價值觀的影響下,對于所學理論的工具理性價值更多地關注,而對于所學理論的價值理性價值的關注不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這門基礎性理論較強的課程沒有引起當代大學生們高度重視;從而導致了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較為普遍的現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無用的;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不夠堅定,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道德觀的激情、熱情不夠高漲等。進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這一本質難以在實踐中真正地貫徹執行。因此,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改變思想政治教育中物質化傾向這一現狀,進一步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精神動力問題研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動力的形成、發展及其實現的規律,扭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精神動力疲軟、甚至出現了精神的退化和墮落現狀,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首先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二、關注精神因素本身而不是精神動力背后的物質因素
由于人的精神動力的激發因素主要是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因此,在研究精神動力過程中我們還要進一步區別由物質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與由精神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
首先,由物質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馬克思曾明確告訴我們:“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4],這就是說,物質資料(即:物質因素)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進一步來說,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的行為動力主要包括物質動力與精神動力。物質動力主要由物質因素來推動的,這也就是說人們在物質生產和物質生活過程中直接產生的動力,或者說,由物質刺激(主要是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而產生的人的行為動力。當然,物質因素不僅能夠為人的行為提供重要的物質動力,而且能夠有效地開發人的精神動力,人們對物質財富的追求過程中所激發的人的行為動力中還蘊含著由物質獎勵所激發人們的精神動力。比如:物質獎勵除了主要能夠激發人的物質動力之外,它還可以激發的人們精神動力。人們常常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待遇留人”、“物質獎勵”等,這說明在巨大的物質利益刺激下,就會鼓足勇氣,產生巨大的力量,這就是一種精神動力,即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物質變精神。
其次,來看由精神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所謂精神動力,就是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意志等精神因素對人從事的一切活動及社會發展產生的精神推動力量。[5]精神動力除了由物質因素激發以外,其主要是由精神因素所激發,它實質上是一種精神力量、精神作用力,人的思想覺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情操、頑強意志等各種精神因素都會對人的活動及社會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力、作用力和推動力。這種精神動力不僅與物質動力不同,因為物質動力是物質因素對人的活動和社會發展產生的推動力量;而且它與由物質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也是有所不同的,因為由物質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更傾向于關注其精神動力背后的物質因素,而由精神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更傾向于關注精神因素對其的推動力量。
在現代社會,由于精神生活的物化傾向;從而導致了人們在精神動力的追求中往往更看重其背后的物質追求,更傾向于對物質因素的關注,而對于精神因素的關注不夠。并且這一現象滲透于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人們也就過多地關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物質需要、物質因素的關注;相對而言,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精神需求、精神因素的關注不夠。譬如,世俗文化、大眾文化、消費文化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要精神追求,呈現出物化傾向;而作為人的精神生活內在超越性這一特性在大學生群體中越來越疏遠。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68%的大學生認為大多數人的思想追求是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36%的大學生認為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32%的大學生認為有價值的人生是“賺到了大錢”[6]。因此,特別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精神需求、精神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而不是由物質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這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應該努力的方向。
三、關注精神動力的內在目的而不是精神動力的外在目的
就精神動力作為一種活動來說,它分為內在目的與外在目的。就一般意義上來說:“人的活動的目的分為內外兩種,或者說,活動具有內外雙重目的。某活動的內在目的就是該活動本身……,某活動的外在目的是該活動以外的其它活動……。例如:吃飯、勞動等活動都有雙重目的;從內在目的來看,吃飯是為了滿足食欲,因而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吃飯而吃飯,勞動是為了滿足創造欲,因而也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勞動而勞動;從外在目的來看,吃飯是為了獲得能量去干其它事,勞動則是為了掙錢去干別的事”[7]。
就精神動力的內在目的而言,精神動力主要是一定的人為滿足精神需要、實現精神追求而產生的動力。徐冰教授曾指出:“精神動力主要來自人的精神需要”。[8]這也就是說,人的精神需要是出于內在目的、內在需要,從事某活動僅僅是為了從事該活動本身,換句話說,人的精神需要就是為了滿足人的求知欲、創造欲等活動。正是由于人的求知欲、創造欲(如學習是為了滿足求知欲、勞動是為了滿足創造欲)等精神需求,才激發出人的活動過程中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
就精神動力的外在目的而言,一定的思想、理論、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被一定的人接受和內化后,會成為推動一定的人的行動的強大的內在動力,并外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即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精神變物質。這種形式的精神動力,如趙應云教授曾經說:“精神動力,實質上是認識、思想、價值、信仰等觀念力量對物質世界和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即精神的物化功能”[9]。這種觀點強調了精神的物化功能,肯定了精神力量在改造物質世界、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現代社會,人們傾向于對于精神動力外在目的的追求,更多地關注精神變物質;相對而言,對精神動力內在目的的關注不夠,對于物質變精神的關注不夠。當代大學社團搞得有聲有色,但其發展更看重經濟因素,拉贊助、尋求投資已成為當前大學社團最時髦的活動;學生在“象牙塔”之外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有的大學生在網絡中過于娛樂化,有的大學生過于忙碌于家教、兼職等活動;大學生與其本應該具有的學習是為了滿足追求欲這一目標愈來愈疏遠,并且這一現象滲透于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之中。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過度地關注其外在目的,而對于其對內在目的的關注不夠。從而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很難形成一個有著濃厚的求知欲望的學習氛圍,大學生對于內在的精神文化的追求愈來愈疏遠。因此,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滿足求知欲這一內在目的的追求,同樣也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一個重要環節。
概而言之,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傾向于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動力問題,改變過去的物質化傾向;進一步傾向于對精神因素所激發的精神動力的關注、傾向于對精神動力的內在目的的關注;其最終目的是有利于實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精神動力的強化,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78-79.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5]駱郁廷.精神動力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16-17.
[6]周德芹.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調查報告[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49-51.
[7]劉永富.價值哲學的新視野[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64-165.
[8]徐冰.人之動力論(上)[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9:210.
[9]趙應云.論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1):43-47.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