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先東
〔關鍵詞〕 班主任;高中生;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 G635.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27—01
現在高中生普遍知識豐富,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民主意識和自主意識,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他們也存在思想不夠成熟、看問題不夠全面等問題;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增強,對別人的評價十分敏感,好斗好勝,容易偏激;他們熱情,也重感情,但激情和沖動常常占據主導地位;他們的意志特征也在發展,但克服困難的毅力還不夠,往往把堅定與執拗、勇敢與蠻干混同起來;他們精力充沛,能力也在發展,但性格尚未定型……因此,班主任工作如果僅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過分追求整齊劃一是不可行的。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說過:“教育必須從了解人著手,只有了解人才能教育人。”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研究學生上,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行之有效、靈活多變、富有創造性的教育方法,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才能實現教育過程的最優化,而這些都要求班主任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班主任工作要以人為本,就是指班主任工作始終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個性入手,在尊重、理解和關心學生的基礎上,幫助、引導學生實現自身價值。
第一,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要虛實相兼才能收到實效。“虛”是指理論認識,“實”是指學生的思想實際。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若只講“虛”,給學生灌輸大道理,往往會因枯燥無味而無法達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若只講“實”,只注重了解學生實際,就不能使學生的認識和思想得到提高和深化。因此,只有從實際出發,以可信且有針對性的道理去教育、引導學生,以虛帶實、以實補虛、虛實相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寵愛,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自尊更多地表現為高高在上、盛氣凌人。但是,他們都有接受真理、接受知識的心理需求和渴望,只要這一真理能夠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能給他們指點迷津,他們自然就會接受。由此可見,做學生思想工作的著眼點應該是學生個體。
第二,班主任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滿足學生的正當需要。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而動機又是由需要引起的。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現在的兒童、少年和青年有一個特點,這就是他們具有精神需要并且想努力滿足這些需要。教育的藝術和技巧就在于促使這些精神需要形成、發展和深化。”班主任工作只有滿足學生的各種正當需要,矯正他們的不正當需要,才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才有實現自身價值的可能,班級才會充滿生氣和活力。學生的需要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有短期需要,有長期需要,有生理需要,有心理需要,有安全需要,也有被尊重的需要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等。為此,班主任必須改變“一對眾”的教育思維定勢,區別不同情況,才能找到打開每一把“鎖”的“鑰匙”。
第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是班主任做好班級工作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而從學生的心理需要來講,愛和信任是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學生渴望在充滿愛心和信任的環境中成長,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積極而充分地發揮其主體精神,使自己的各種才能得以施展。所以,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等之后,以一顆尊重、理解的心面對學生,才能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富有人情味,更易于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既有規律可循,又無一成不變的模式,但歸根結底是要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班主任工作始終要圍繞學生這個中心來進行,在抓住學生群體的同時,注重抓個體,在追求整體效應的同時,側重于幫助學生個體實現自身價值,以學生個體的發展實現整體的發展,以學生個體的提高實現整體的提高,真正達到以點帶面、全面提高的目的。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