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榮
【摘要】新課程標準強調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更應當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關注每一名學生在情感、態度、思維能力、自我意識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興趣;自主;創新精神;實踐
數學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教育學生、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數學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數學素養已經成為21世紀公民的基本素養。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強調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而且更應當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關注每一名學生在情感、態度、思維能力、自我意識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它體現了教育民主、公平的理念,教育的主體性、個體發展的理念等。那么在這種新標準的指導下我們教師的教學需要什么?我們學生的學習需要什么?以下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從學生方面考慮,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興趣——學生學好數學的動力
什么樣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學得最好?當然是對數學有興趣的學生。課堂上他們專心聽講、積極討論、敢于質疑、勇于表現,課后他們潛心鉆研、迎難而上、樂此不疲。為什么這些學生如此喜歡數學?通過對學生學習心理進行分析,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活動中獲得了成功,努力的價值得到了肯定,所以喜歡學習數學。那么如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獲得成功,使學生的興趣長存呢?
(1)每一名學生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最佳成績,從而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又并非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成功。如何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從學生的知識水平出發,結合平常的教學活動對每一個細節因勢利導,為每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2)掌握扎實、完整的基礎知識和必要的學習技能是學生獲得成功和保持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在每一個知識體系學習完后進行系統歸納、總結及復習指導,學生因獲得完整及條理的知識從而能提高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更喜歡學習數學。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必須從低年級開始重視和進行,利用新、奇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成功的體驗和價值的肯定保持學習的興趣。
二、自主——創新精神的源泉
一個人如果不能自主,何談創新。創新是教育要培養的一項重要能力,而自主是創新能力的起點。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
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設各種機會。首先可以從數與計算這一類學習難度較低、前后聯系緊密的學習內容開始讓學生嘗試自主學習。比如,學完乘數是兩位數的乘法后學習乘數是三位數的乘法就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再者,讓學生學習一些比較直觀的知識,比如周長、面積、體積、統計圖等。這一階段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學習目標,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經過前兩階段的訓練學生基本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掌握一些自學方法,這時便可以讓學生自學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
2.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
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需要占用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尤其是剛開始嘗試自主學習時更需要大量的時間去適應和探索,讓學生有完整的自學過程,在自學過程中豐富經驗、積累方法、獲得啟發。
3.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觀察、表達、質疑、遷移、類推、對比、實驗、分析、歸納、綜合等學習能力,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自學效率奠定基礎。自主不是放縱,脫離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完全自主學習是不現實的也是無意義的。
三、實踐——素質的升華
實踐活動和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習的鞏固和歸宿。沒有實踐,學習只能是紙上談兵。
1.改革教材,融入實踐
我們在教學活動中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出發大膽地改革教材,將一些不符合或不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改為學生生活中經歷的內容,從而減輕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例如,教學“解三角形”這一部分內容,我們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用皮尺、量角儀實際測量一些建筑物的數據,然后用解三角形的知識來解決問題。這樣學生能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
2.改進作業,進行實踐
學生學習新知以后,課后常有許多練習題幫助學生進行鞏固。解答這些問題其實類似于“應試”,因為題中的條件都是編者設定好了的。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思維比較有局限性、不靈活,更別談創新了。我們可以大膽地改變練習方式,讓學生學習新課后立即進行實踐應用。如:學習“比例的應用”后用比例知識使兩杯(一大一小)水的甜度相同,并請同學品嘗驗證。這些實踐活動的結果表明:學生不僅能在活動中很好地實踐新知,還能獲得許多教材中未提及的豐富的知識,從而建構起完整且科學的知識結構。這些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具有很高的價值。
其次,從教師方面來說,中學數學教師應做角色轉變的準備。教師要擺脫舊的教育觀念的束縛,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質量觀和學生觀。同時,教師知識結構要更新,從課程改革來看,新課程標準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識內容。有些內容對教師來說也是全新的,為了適應教學,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以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新課程標準也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新課程中增設了“數學建模,探究性問題,數學文化”這三個模塊式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設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它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教學,教學不僅是為了掌握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經歷求知的過程。將學得的知識遷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就要求數學教師放棄以前的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所以新課程特別強調過程教學,讓學生參與并體驗。
總之,通過這兩方面的結合,才能適應新課程的改革,才能使老師和學生在課改的前提下得到雙贏的發展。
【參考文獻】
田萬海。數學教育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