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建秀
【摘要】近兩年不少領域、不少部門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倡一個問題——振興閱讀,尤其是教育系統,更是轟轟烈烈地搞了一系列振興閱讀計劃,更有甚者,都搬出行政部門加以強行推進,但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整個社會一定程度上仍是娛樂文化、快餐文化、網絡文化甚者是垃圾文化占強勢地位,大家對讀書的興趣,尤其是經典的興趣不甚了了,不得不借助外力督促教師讀書,但這種非出于興趣和自身生命、生活的需要,而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與檢查的讀書,真的能振興閱讀嗎?恐怕不能!
【關鍵詞】閱讀;中小學師生;讀書
說到成年人以及初中生的閱讀現狀,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不堪其憂!可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我們這個民族本不喜歡讀書嗎?當然不是,歷史上那么多滿腹經綸、視書如命之人。孔子云:“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靖節先生又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領袖毛澤東同志身為國家主席,可以說是日理萬機,不可謂不忙,但只要讀起書來,一樣是不讓古人,不遜圣人……為什么到了我們這一代情況就變了呢?是我們不需要讀書嗎?我們絕沒有孔子、陶潛知識淵博。是我們沒時間讀書嗎?我們似乎也沒有主席公務繁忙。是我們這一代人本不喜歡讀書嗎?細想筆者上學時的種種情形,用如饑似渴、廢寢忘食來形容可謂一點也不為過,走路看、睡覺看、燒鍋看、吃飯看,就連上廁所的時候都看,甚至發生過停電以后借月看小說的傻事。可是上班之后,不知從何時開始,讀書越來越少,最終至于什么也不讀了(教本、教參除外)。再看眼下的孩子——學齡期的,每次到書店或超市的書柜前,總會看到也只能看到一群孩子在貪婪的翻看各種畫冊、故事,或拉著家長的手,仰起稚嫩的小臉,滿眼渴求的請求家長給他們讀故事……每當看到此情此境,我總會深深為之感動。每月我們家為女兒訂閱的雜志送到的日子,就是我的“磨難”開始的日子,不論何時何地,也不管我多忙多累,抓住我就讓我講故事,直講得我口干舌燥、聲音嘶啞、睡眼惺忪、乃至昏昏睡去尚不罷休,還要把我搖醒繼續開講,到最后實在無可奈何,無計可施,往往以搬出家長權威,大加呵斥而告終。但是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就那么不喜歡讀書呢?孩子小時對書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求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減弱,直至消失殆盡的?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老師在這里到底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關于這一點本人沒有系統的調查和深入的研究,所以不敢妄下結論,但有一點可以斷言,孩子對知識、對閱讀興趣的喪失,學校教育“功不可沒”。
既然人天生對閱讀都有一定程度自發的、本能的渴求,而成人和孩子的閱讀現狀又是如此堪憂,那么振興閱讀的希望何在?重新喚起我們兒時對閱讀的興趣甚至是瘋狂的出路在哪?關于這一問題,本人一直以來深感困擾,因而也很痛苦——一種明知是絕境卻找不到出路的痛苦,經過長時間的思考,似乎覺得這至少需要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攜起手來,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此處的環境并非指外在的條件,如明亮寬敞的圖書館、閱覽室、書房——當然有的話也不錯,而是指時時、地地、人人都要有意識的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盡一切可能去培養、保護孩子的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一件事只要有興趣作激發,習慣作保證,就不愁不得以成功地進行,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興趣更可靠的是習慣,我們人的很多行為其實都是受習慣的支配,而非理智的驅使,而且服從習慣我們會很舒服,被理智驅使則會令我們無比痛苦——這就是為什么吸煙的人明知吸煙有害還是會堅持不懈地吸;酗酒的人明知酗酒不利,還是會一網情深地酗;暴飲暴食的人明知不好,還是義無反顧地暴……一旦停止以上的不良習慣,就會很痛苦,道理很簡單:因為習慣了!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習慣之重要似乎更甚于知識與技能。
理論上似乎找到了一點出路,但具體的操作上仍然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到底該如何來激發興趣,培養習慣呢?通過閱讀一些資料,我知道長時間的重復可以養成習慣,有一份報道說:四周的重復可以養成習慣;十二周的重復可以養成持久的習慣。這似乎也不算太難,只要我們有恒心、有毅力。關鍵是如何來激發與培養興趣呢?
曹教授將朗讀視為目前唯一(記憶中是如此,不知是否有偏差)能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這令本人深為嘆服。不是嗎?教師或同伴或朗誦大家用聲音對作品作的聲情并茂的演繹遠比靜態的文字和無聲地默讀更能激起我們的閱讀欲望和興趣——讀書時代是多么的迷戀于喬榛和丁建華的朗誦,以至跑遍市區所有的書店、影像制品商店,就為購得一本他們的朗誦磁帶,只要是他們朗誦的詩文,全部喜歡得不得了,我想我的喜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那獨特迷人的朗讀,而決不僅僅是因為文字本身,雖然他們朗誦的也多是名篇。但那種癡迷與執著已不知何時離我而去,只留在我美好的青春記憶里。還有一個令我刻骨銘心的例子是08年連云港的名師大講堂,有一位上海老師,在他的課上,他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朗誦,尤其是對《石馬河》的朗誦,不僅是聲情并茂,已經達到了聲淚俱下的程度,我認為那節課帶給所有人的是震撼:原來我們的聲音是可以那么具有表現力、那么完美的,單調無生命的文字一經完美的嗓子就得以還原其生命,讓它重新鮮活而生動,聽著他的朗誦,讓人不由得產生一讀這篇詩文的沖動,這是多少理性的說教都無法企及的。
來自心靈與靈魂深處的共鳴與沖動,遠比呆板、教條的說教更有效。讓我們以興趣與習慣為保障,用朗誦做翅膀,一起拯救我們的閱讀,讓閱讀回歸生命,讓生命與閱讀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