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鵬濤
【摘要】在英漢兩種語言中,在不同的文化環境里選擇不一樣的詞語來表達各種各樣的意思。人們總是習慣于把特定的思想感情與某一動物聯系起來,很多動物熟語就會有特定的意思。相似的生存條件會使漢英熟語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是還有很多不同之處是不能忽視、值得探究。
【關鍵詞】動物熟語;對比;對應;意象;隱喻
一、熟語的概念和出現原因
在英漢詞匯系統中,有一些人們經常使用的固定語句,這些固定語句結構緊密,言簡意賅,具有獨立的造句功能,已成為一種特殊的詞匯成分,我們把其統稱為熟語。熟語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動物熟語也是其中有關動物的一些熟語,經常在生活中出現。
由于不同民族在社會習俗、文化心理上不同的特點和語言結構的差異,熟語的類型和表現形式在不同的語言中也不盡相同。熟語是語言在長期習用過程中的產物。熟語的結構比詞復雜,表義容量大于詞,帶有濃郁的民族地域色彩,具有超越一般詞語的表現力和獨特魅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引發不同的聯想。兩個有關聯的語言意象在民族這個層級上又會有大不同,如果他們屬于不同的文化,就會有不同的概念意義,有時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定義,這種意象只有在民族文化的大環境之下才會展現符合民族心理的恰當意義,這就屬于語用意義的范疇。一個民族世代生存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生態條件等,都是塑造一個民族心理素質的必要條件,而一個民族的心理自覺、文化發展和文明程度的加深正是熟語產生的重要基礎。
二、漢英動物熟語的對比
因為漢英語的一些相似性,一些動物熟語在漢英語中不僅結構一致,內容也相符合;也有一些動物熟語在表現形式上不甚相同,但其所蘊含的信息卻是相同的;漢語中也有相當數量的動物熟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等的表達,不管在表現形式還是內在意義上,他們擁有自己特殊的意義,分別表現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
1.漢英兩種語言中對應的動物熟語
(1)一些動物熟語在漢英兩種語言中不僅結構一致,內容上也相符合,例如:
血濃于水Bloodisthickerthanwat-er.
混水摸魚fishintroubledwater
水滴石穿constantdroppingwearsawayastone.
(2)某些動物熟語是從其它語言中借來的,這些借來的熟語應用很廣泛,逐漸變成這種語言的一部分,有時連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都意識不到這些詞是從別的語言中借過的,例如:
一石二鳥killtwobirdswithonestone(漢語從英語中借鑒)
披著羊皮的狼awolfinsheepsclothes(漢語從英語中借鑒)
黑馬darkhorse(漢語從英語中借鑒)
紙老虎papertiger(英語從語漢中借鑒)
我們能看到漢英語中確實存在極為相似的的動物熟語,他們不僅形式、字面意義相同,隱含的意義即文化的內涵也相同,但僅是很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的動物熟語各屬于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
2.漢英兩種語言中的有一定關聯的即半對應動物熟語
(1)一些動物熟語在自身意象構成上不同,但蘊含意義卻幾乎一樣,例如:
露出馬腳letthecatoutofthebag
像熱鍋上的螞蟻likeacatinhotbricks
對牛彈琴likewateroffaducksback
(2)一些動物熟語有相同的模樣,但其解釋不同的意義或內容,運用也大相徑庭,例如:
輕如鴻毛aslightasafeather
一丘之貉birdsofafeather
“Aslightasafeather”常形容一件東西非常輕。“輕如鴻毛”卻很少形容事物的輕重,不常用在口語中,只是在書面語中形容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如果一個人的生命為非正義的勾當而失去就可用“輕如鴻毛”來形容。
“Birdsofafeather”指有某些方面些相似的人聚集在一起,只要他們擁有相同的性格,無論好壞。“一丘之貉”形容一群無恥之徒在一起,常有批評之意,是一貶義詞。
(3)有些動物熟語由對等的詞語構成,也表示一樣的意義,但是卻包涵著不同的寓意或感情色彩,例如:
亡羊補牢lockthestableafterthehorsewasstolen
人要衣裳馬要鞍finefeathermakesfinebirds
“LockthestableafterthehorseWasstolen”表示盡力避免損失,但已經來不及了。而“亡羊補牢”意為現在采取措施,“為時未晚”。
“Finefeathersmakefinebirds”表示好的外表和穿著打扮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才能和素質,極具諷刺意味。而“人要衣裳馬要鞍”是說好看的衣服看起來更好,鼓勵人們讓自己穿著打扮更加漂亮。
3.漢英兩種語言中非對應的動物熟語
漢語中由相當數量的動物熟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等的表達,不管是在形式上還是內涵上,都擁有自己特殊的意義,分別表現在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環境中。
(1)有些動物熟語在這兩種語言中幾乎用的是對等的詞語,但是他們的文化意義卻是徹底不同的,例如:
狗咬狗dogeatdog
一只白象awhiteelephant
“Dogeatdog”指同類之間殘酷無情的、尖銳的競爭;而“狗咬狗”說的是壞人為了不正當的利益而發生的惡斗,表達輕蔑的意思。
“Awhiteelephant”指的是某種能夠帶來利潤,但最后卻無任何價值的事物。而在中國,“一只白象”只是一種動物,白顏色的大象,我們所見的商品中還有“白象”作為商標的,英語國家的人看來就匪夷所思了。
(2)許多動物熟語在另一語言中根本沒有對應,就是每個字也不對等,例如:
getonesmonkeyup發脾氣
狗急跳墻dosomethingdesperately
三、從不同語言的族群看漢英動物熟語的意象
動物熟語,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了各種人們自身的感覺和感情,它們和由動物引發的一系列的聯想一起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特性。
人類想象中的許多動物(如龍dragon,風phoenix)和現實中的動物(虎tiger,馬horse,狗dog)都有其特定的意象,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好壞不
1.傳說中的動物的意象差別
龍是漢民族的圖騰,是漢民祖先偉大的創造。龍被認為能騰云駕霧,掌管雨霧風雪,能夠帶來吉祥,如帶有“龍”的一些詞語“龍王”“龍的傳人”,同時龍也是權力的象征,如“真龍天子”“龍袍”“龍體”“龍顏大怒”等。其他的還有很多,龍馬精神,龍頭老大,龍爭虎斗,畫龍點睛,望子成龍,鯉魚跳龍們,龍游淺水遭蝦戲。都表現出中華民族對龍的敬畏、崇拜和喜歡。
但對西方人來說,dragon常象征著罪惡和惡人。在他們的意念中dragon是一種兇惡的野獸,能夠噴火,并且常是三到九個腦袋,所以我們的成語“望子成龍”在西方人聽起來是荒謬的。英國著名的神話故事《貝奧武夫》講的就是一個能夠殺死惡龍的英雄。
2.現實中的動物的意象差別
狗和許多不同文化和語言的民族都有著親密的關系,在漢英兩種文化中“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遠古的先民將其馴化之后,一直是人類忠實的伙伴。但是文化的不同還是把狗看得不同。在漢族人的眼中,仿佛看到的多是狗的缺點,如“搖尾乞憐”,這個在西方人眼中可能更愿意看作是友善可愛的動作,漢民族則情愿將其同諂媚聯系在一起。“topdog”“bigdog”“luckydog”“slydog”等,這一系列帶“狗”的英文熟語在中國人看來,是難以理解的,怎么能用狗來形容一個人好呢?而漢語詞熟語的“狗腿子”“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咬呂洞賓”等,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就感到驚訝了,如此忠實的朋友竟會是如此的待遇?
另外許多動物由于其形象和習性,漢英語言圈里的人們也會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老鼠”“羊“虎”“狼”“牛”等。但就只因形象的話,“蝙蝠”就成了另類。英語中蝙蝠往往被賦予邪惡的形象,古老的吸血鬼傳說永遠離不開蝙蝠的陪伴,而在中國由于蝙蝠的“fu”與幸福的“fu”在讀音上的相同,竟成了春節年畫中不可或缺的形象。
3.從比喻的角度看英漢熟語
人們總是通過自己對動物的感官印象來給動物下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隱喻是人們聯想過程中描述動物的重要手段。而動物熟語也通過這一手段在語言發展史上一步步形成。
(1)一樣的喻體和一樣的比喻義
人類不同族群的習慣和生活條件,取決于地理、環境、季節、氣候和全社會的文化背景。這些東西存在并一直影響人們對外物和自己的思維。英漢兩種語言環境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家庭結構都不同,甚至包括寵物。但我們仍然能在動物熟語中找到令人驚嘆的相似點,甚至詞的功能和翻譯都一樣。在這兩種語言中,一些動物熟語在本體和喻體的選擇上似乎達到了某種默契,例如:
如狐貍般狡猾ascunningasthefox
輕如鴻毛aslightasafeather
胖的像豬asfatasapig
在家如獅,在外如鼠alionathome,amouseabroad
(2)不一樣的喻體一樣的比喻義
使用比喻時,本體不同,但比喻的效果卻一樣。仍是由于各種生活條件的不同,特別是地理條件,英漢語言環境下的人分別生活在地球不同的位置,而世界上其他物種的分布也取決于地理環境,所以在漢英熟語的隱喻中有時,本體的動物不同,而喻義卻相同,例如:
像落湯雞(雞-rat)likeadrownrat
吹牛(牛-horse)totalkhorse
寧為雞口,勿為牛后Betterbetheendofadogthanalion
(3)沒有對應的比喻
有許多比喻僅存于一種語言,因為有些生物只引起了一種心理素質民族的共鳴,例如:
天鵝之歌,最后的作品Swansong
費九牛二虎之力makemorethanhumanexertions
鐵公雞stingyperson
四、結語
不同的生存環境和歷史軌跡,造就了漢英兩種語言的使用族群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這就注定他們采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對待動物,并創造與之相聯系的動物熟語,而它們也有著不盡相同的情感內涵。這是一種復雜而有趣的語言現象,但對于非母語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困難的,但同時又是十分重要的。當我們從關聯程度、現實、意象、比喻等方面去探求其原因時,不難發現這兩種語言中動物熟語間的奧妙,學習它們,理解它們,正確使用它們,我們將更多地了解兩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寶藏,從而減少兩種文化交匯時不和諧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