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瑩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目標任務,為高職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內涵式發展是發展結構模式的一種類型,是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就是要注重學校理念、學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師素質、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設,強調自身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實力增強。作為一名教學一線教師,從自身體會對教學質量和師德教育作以淺析,提出提高教育質量是內涵式發展的關鍵,強化師德教育是內涵式發展的根本,注重綜合培育是內涵式發展的保證的觀點。
關鍵詞:高職教育;內涵式發展;教育質量;師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3-0226-02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強社會建設之首,提出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目標任務,為高職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投入逐年增多,高等職業教育呈現蓬勃發展趨勢,高職教育也適應社會需求,為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對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面對社會建設管理創新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如何實現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方面取得新突破,是高職院校必須應對的挑戰和亟待解決的課題。
內涵式發展是發展結構模式的一種類型,是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就是要注重學校理念、學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師素質、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設,強調自身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實力增強。高職院校教育發展是一種社會存在,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運動過程,是從一個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個較高的水平或地位。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學校教育的發展水平是通過一定的指標來體現的,這些指標包括數量增長、規模擴張、結構轉換、速度加快、條件改善、質量提高、效益增高、民主、開放、穩定、公平程度提高等等。盡管構成學校教育發展的元素很復雜,但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體會,筆者認為質量和效益是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師又是其中最活躍、最關鍵的因素。小平同志曾說過,“一個學校能否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教師教育教學水平、職業道德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知識層次,直接關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質量和效益,因此,教師隊伍建設是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不可回避的首要前提。作為一名教學一線教師,筆者僅從自身體會對教學質量和師德教育作以淺析。
一、提高教育質量是內涵式發展的關鍵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質量決定效益、決定產出——高職學生知識水平、就業技能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是要確立終生學習更新觀念。“學高為師”,“要想給學生半桶水,教師要有一桶水”但知識絕不是處于靜止的狀態,它在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每時每刻都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著量和質的變化,特別是被稱做“知識爆炸時代”、“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因而,為師者要讓自己的知識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跟上時代發展趨勢,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否則,不去更新,不去充實,那桶水就是一桶死水。記得一位老師說過:“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有四大支柱,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教師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教師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教師的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教師的詩性”。可見博學多才對一位教師來說是多么重要,因為我們是直接面對學生的教育者,學生什么問題都會提出來,而且往往“打破砂鍋問到底”。沒有廣博的知識,就不能很好地解學生之“惑”,傳為人之“道”。
二是要系統反思教學實踐。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只有教師自身的研究和反思才能觸及教學實踐的本身。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主動地用批判和審視的眼光,從多角度觀察、分析、反省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做出理性的判斷和選擇的過程。通過反思,可以使教師總結各種培訓活動無法傳授的個體經驗,在對這些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交流、比較的基礎上,選擇內心自我認可的經驗,吸取教訓并應用于自身的教學實踐過程,從而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改進自身的教學效果,達到自我專業發展的目的。
三是要成為適應職業教育特點的“雙師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職教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強調實踐性教學環節,強調把教學同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實際問題緊密結合,使學生具備謀生的技能。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具有把計劃、方案付諸行動,把圖紙、設計變成實物的能力。具備“雙師型”資格的教師說明教師具備了本專業的執業能力,表明教師“能做”某一實務工作。但對高職教師來講,又不能只停留在“我能做”的層面上,而應該上升到“我知道怎么做”,進而能“指導學生去做”。
二、強化師德教育是內涵式發展的根本
教書育人,教書者必先學為人師,育人者,必先行為示范。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品德,高尚的師德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是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在學生心目中是智慧的代表,高尚人格的化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受益終身的。
一是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如果教師只知道教書而不知道育人,那么,只能稱其為“教書匠”,所謂“人類靈魂工程師”也是空有其名。由此看來,“德”是賦予人靈魂的基石。道德的培養和提高,不管是對教師自身還是對學生都是尤為重要的。教師在教書育人中,除了言傳,更要身教,用自己的示范行為來教育學生,這就是為人師表。為人師表在一定角度上看,主要是強調教師要言行一致。要求學生學習的知識自己應當精通;要求學生崇尚的行為,自己應當行之;要求學生反對的行為,自己應當堅決杜絕。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則,“雖令不從”。所以,每一位教師都應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為學生樹立起楷模的形象,只有這樣才能“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二是要鍛造師德之魂。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最大程度發揮作用。可以說,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對學生冷漠,缺乏熱情,決不是一個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教師對學生必須有普遍的愛,愛每一個學生,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歧視、不嫌棄,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愛生如愛子”,作為教師,要善于體察和理解每一個學生的需求,作學生的良師益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擺脫困境,完善自我。
三是要甘于奉獻。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說的就是我們教育的無私、高尚,只有付出不圖回報。教師的工作責任重大而又極其艱辛,之所以說責任重大,是由于教師肩負著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責任。抽象地說,社會的未來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之所以說艱苦,是由于教師工作條件艱苦,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師的社會地位、物質待遇較低,甚至處于相對清貧的地位。在此情況下,教師應當以社會責任為己任,無私奉獻,否則,如果以待遇對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識傳授、教書育人中,難當社會重任。
三、注重綜合培育是內涵式發展的保證
在學校教育發展過程中,數量增長是基礎,質量提高是目的,質量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本質,提高質量也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而注重綜合培育則是提高質量、促進內涵式發展的有效手段。
一是要以觀念更新為先導,樹立學院精神和校園文化。大學之大,不在校園之大,其大首先在于精神之大;高校之高,不在樓宇之高,其高首先在于品位之高。在實施內涵式發展的過程中,更新觀念,以開放、寬容、理性、創新的胸襟和精神,科學確定學院辦學理念,提出有利于教學、科研和學科發展,有利于師生員工群體和個人發展,有利于事業長遠發展的學院精神和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才能為內涵式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制度和思想保障。
二是要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增強學院辦學實力。學科建設是內涵式發展戰略的基石和平臺。學科是一所學校的核心,是組成學院的基本單元,學科的強弱代表著學院的強弱,學科的特色代表著學院的特色。因此,隨著內涵式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需要預測學科發展趨勢,分析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對現有的學科進行結構調整;對于沒有發展潛力的學科予以限制;對于既有生命力又有發展潛力的學科,加大力度促進其發展。在發展規劃中,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打破學科界限,構建學科大平臺,建立跨系、跨學科的研究中心,促進學科的交叉和融合,發揮學科的綜合優勢,使學科平臺辦出特色和品牌,提升知名度,從而增強綜合辦學實力。
三是要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在提高效益上下功夫。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盡可能地滿足學生對專業和課程,以及對選擇教師的愿望和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科學的精神和終身學習的觀念,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充分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在教育活動的各個實踐環節中,讓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探索各種途徑,使學生緊密聯系社會實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解讀十八大報告時指出,“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業務能力,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這是對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更是對廣大高職教師的激勵和鞭策。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職教師要勇于承擔起社會賦予我們的使命,把理論與實踐傳授給渴望有所收獲的學子,撐起現代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旗幟,為促進社會和諧、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陳雅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