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嵐 鄭偉
【摘 要】JSP是由Sun Microsystems公司倡導、許多公司參與一起建立的一種動態技術標準。自JSP推出后,眾多大公司都支持JSP技術的服務器,JSP迅速成為商業應用的服務器端語言。為了適應企業的需要,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率,很多高校都開設了
JSP。但是如何最好地結合課程特點,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通過課程積累JSP項目開發經驗,鍛煉學生的軟件開發能力,畢業后能快速勝任企業需求。為此我們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進行JSP教改方案的有關研究。
【關鍵詞】企業需求;教改;就業
一、序言
為了增強JSP課程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內容的企業適用性。在教學過程中應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明確培養目標、豐富講授內容、強化實踐教學、完善教學方法等途徑,提高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
二、教改方案
(1)形成一套完善的JSP教學體系,為后續軟件開發專業J2EE方向的課程教學奠定基礎。一是企業對JSP編程能力的需求為依據,設計模塊化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崗位需求為依據,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針對軟件開發的工作流程,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構和重組,設計模塊化課程體系,充分體現了高職“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的原則。二是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改革考試考核方式,注重對動手能力的考核。除了采用常規考試之外,設計了上機考試、綜合實訓考試、答辯式考試等多種不同的方法,鼓勵學生參加計算機相關賽事、學生自主開發項目,以賽代考,以項目代考。三是用網絡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課后學習過程監控。除課堂教學外,在課外為學生提供了教學課件、綜合項目實例、學習資料、相關職業資格考試資料,鼓勵學生建立論壇討論有關學習、技術、職業考試等問題。實現JSP課程教學的信息化。將課上、課下有機結合。(2)有效提高學生綜合項目開發能力,培養學生職業素養。一是提高學生綜合項目開發能力。以綜合項目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提前讓學生了解參與綜合項目的開發,鍛煉學生綜合項目實踐能力,了解綜合項目開發的大致方法和流程,提前培養學生綜合項目開發的思想。二是提高學期末綜合實訓效果。采用綜合項目貫穿整個學期,避免傳統教學中所采用的實例的不相關性。提高學期末綜合實訓效果,減輕教師綜合實訓負擔。三是模擬企業真實開發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模擬企業真實開發環境和氛圍,培養學生職業素養;教學內容中有機融入國際、國內JSP職業資格認證知識,使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活動相結合,讓學生時刻了解行業最新動態。(3)準確定位、明確畢業生培養目標。確定JSP課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實際技能為目標,根據JSP語言的技術特點及應用,明確課程目標及定位。將課程定位為突出技術實用性與再學習能力的培養。通過JSP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作為程序員所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能力和開發能力。(4)明確課程培養目標。組織調查程序設計課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現狀。在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后,提出、修訂JSP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訓教學大綱。調整理論課時與實訓課時耦合度。明確實訓項目的名稱與內容、保證系列課程之間實驗內容的連貫性。(5)深化實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促進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豐富實訓內容減少基礎型、驗證型實訓,將以往的驗證型實訓融合理論教學內容移到實踐環境下進行的課程中;增加設計型、綜合型、創新型實訓項目的比例。根據需要增設課程設計。在課程設計中,讓學生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小型系統,在實驗報告中提供系統分析、數據模型、系統流程和程序的完整內容,以此促進學生全面掌握本課程的內容。第三,將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教學實訓內容。為了加強學生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軟件作品比賽。(6)建立有效機制,提高教師隊伍水平。計算機領域知識更新相當迅速,特別是層出不窮的計算機技術更是如此。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教師必須不斷地吸取新知識,并及時應用于教學當中,以擴大學生知識面、強化領域知識。強化教學團隊建設,實施教學工作的傳、幫、帶和老中青結合,鼓勵青年教師參加培訓,激勵教師參加校內外交流、赴企業一線實習。
三、結論
教改實踐表明,基于將企業軟件人才需求引入JSP教學的思想,將源自于企業的真實項目綜合應用于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模擬企業開發環境。我們構建的JSP課程教學體系(教學大綱、實訓大綱、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及配套教學資源(課件、實訓指導書),探索出一條對提高高職JSP課程教學水平具有整體效果的解決方案,符合高職JSP課程的教學性質。其優點表現在:針對高職軟件技術專業學生JSP課程的學習,制定了合適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充分體現“教、學、做”為一體的教育思想,全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適合學生自主開展探究式學習和協同學習,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計算機學習能力;適合自主繼續學習,突破學習時空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