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生
【內容摘要】“高效課堂”教學實踐要立足學情實際,堅決摒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有效的開展高效課堂教學評估和學生評價,讓高效課堂在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結出豐碩的成果。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有效思維,轉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拒絕課堂教學中的偽“高效”,穩步有效地實施“高效課堂”。
【關鍵詞】實踐探索 注重學情 有效 高效
我校開展“高效課堂”教學實踐已逾兩年,課堂教學從形式到內涵已有質的變化。教師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大膽創新,在思想上有了根本轉變;學生從好奇、觀望到主動融入到課堂的合作探究學習當中來。積極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學生的意志品質、思維方式、創新精神都得到了很好地培養。在取得的成效面前,筆者認為我們的教學改革還在路上,還需要有一種敢于質疑和批判的精神去探索、去實踐,堅決拒絕偽“高效”。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能說是完美的,我們盡量地從學生實際出發,穩步有效地實施“高效課堂”
一、扎實有效地推進高效課堂,立足學情實際,堅決摒棄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
1.深入學生實際,自下而上開展教學研究。每個學校的地域位置不同,當地的文化底蘊也不一樣,要求我們立足于校情、學情,研究開發適合本地本校特點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們教學改革的服務對象是學生,離開學生的教學改革都是不切實際的,根本談不上高效。我們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行動研究方案注重了教師的開發和研究,而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需要,搞一刀切,課堂教學效果仍然低下。導學案的設計應該要有自己的特色,但急于求成,忙于形成自己的模式,忽略了學生的適應能力,讓高效課堂處于疲憊狀態,老師忙學生累,效果不佳。筆者站在一線實驗教師的角度認為,導學案的開發和編制要遵從教材的編排意圖,夯基固本,刪除程式化的內容,給學生和老師有充分設計教學和思考的空間,學生問題的生成一定在預設中給學生留出空間,與教師的預設問題相互補充。尊重學生獨立學習的學習成果,教后一定要和學生加強交流,對與學生交流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梳理,以便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
2.尋找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最佳結合點。有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我們就完全拋棄傳統教學中可取的和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是不可取的。教師在課堂中講授新知識,筆者認為該講的一定要講透徹,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究的交給學生來完成,盡管它與我們預設的效果有距離,我們要學會放手。把傳統教學中啟發式教學合理地遷移到高效課堂中來不是更好嗎?高效課堂的最終落腳點還是要體現在“高效”上,不要固化某一種教學模式,要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來實施教學,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筆者反倒認為有遺憾,才值得我們起思考。教學方式的轉變也不能每節課按照固定的教學流程去進行,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興趣。
二、有效的開展高效課堂教學評估和學生評價,讓高效課堂在每個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結出豐碩的成果
1.建立高效課堂教學多元評價機制。每一節課要有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表演作秀式的教學,很多人都喜歡,但如果從學生接受效果方面,由學生來評價,是不是很樂觀呢?恐怕很難說!因此,轉變教學方式的評價要體現多元化,多個維度去思考,學生的有效參與率、學生發現問題價值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等方面多角度去評價。
2.建立高效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解決機制。教學當中的問題有主觀的和客觀的,我們在校本教研時,要注意收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問題解決中讓年輕教師不斷成長。對于不同的問題分年級,分學科進行歸納整理,提供不同的解決方案,供教師選擇,然后結集成冊,這樣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針對一些普遍問題選擇名師當堂授課解決,有實踐也有理論,教學研究具有可操作性。還有,教師要有勇氣直面自己的問題,敢于自我反思,自我創新。我校的拜師結對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三、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習慣,拒絕課堂教學中的偽“高效”
1.高效課堂的深入開展,一定要從不同角度去激發學生的思維。的確,教師從設計導學案和學生活動單,付出了不少心血,很辛苦很累,編制一份科學、合理的導學案是每個備課組集體智慧的結晶,但學生卻不用心去做,收效甚微。導學案的設計,無一不體現著對學生思維廣度和深度的培養,在激發學生思維方面,能聯系生活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和思考,誘導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交流中來,在課堂中圍繞教學的重點內容,能變換角度,提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產生不同的見解。把一個難以理解的問題化解成一個個比較容易的問題讓同學們去理解去思考。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有1到2名性格內向或自卑的同學不善表現自己,教師不可妄加批評,有時反倒要尊重他們的性格,可以讓他們寫出自己的觀點,讓其他同學展講,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要看討論轟轟烈烈,其實沒有實質性內容,答案寫在黑板上,一抄就完了,這樣的高效課堂答案整齊劃一,看似完美,其實就是偽“高效”,大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2.導學案具有延展性,但不能固化成一個生搬硬套的模式。導學案既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們不妨傳承下來,根據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的得與失,對其進行修改刪減或補充。并不是每節課大家都是同一個模式,課堂中也許學生會生成非常有價值的問題,我們就要靈活地使用導學案和學生活動單,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把他們的問題很快梳理出來,養成他們自主地預習、發現、探究問題的學習習慣,更要敢于在課堂上大膽提出質疑,這樣循序漸進,他們就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教的目的就是為了不再教,導學案的編制是高效課堂實施的關鍵,不要讓老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給他們留白,讓他們寫出自己對文本的感悟,有自己獨立學習的痕跡,否則看似完美無缺的導學案,又成了拿給外人看的偽“高效”。
四、有效開展生本研究,把教師和學生徹底解放出來,不要唯模式而模式
1.高效課堂的本質是“高效”。我們要為課堂的高效率而開展教學研究,就要靈活地使用導學案和學生活動單,不同的課型就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模式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成的,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狀況來診斷我們的模式是否適應學生認知的需要。允許學生之間存在差異,不要把優化教學模式,看成是萬能鑰匙,讓每個學生變得很優秀只是一個終極目標,但現實情況是有部分學困生有小組同學和老師幫助仍高效不起來,有進步,但進步不大。因此筆者認為把目標定位在大多數同學身上即可,要容忍學困生存在,但不能放棄他們。只有針對學情,不斷地創新,課堂才會高效起來。
2.高效課堂的氛圍是“寬松”。從實踐來看,要創建寬松、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環境,要把教師和學生徹底解放出來,讓學生敢講話,教師敢于實踐,即使是偶爾一節課失敗,我們也要勇于去探索,所有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學生來開展,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萬不可把老師的意志強加在學生的頭上,這樣高效課堂就有可能進入死胡同,停滯不前,甚至逐漸被拋棄。
最后我想說的就是,任何凌駕于學生之上的教學改革都是不切實際的,我們研究的層面要自下而上,堅持本校的校情,本班的學情,深入學生實際,扎扎實實開展高效課堂,這樣的話才會在教師和學生中生根、開花。以上都是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拙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望大家批評指正。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