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明
摘要:實效包括實施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有效性兩個方面,實施的可行性是方案的創意、設計、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可行性,而實施有效性則是目的的到達程度或結果。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是指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準確把握和落實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避免“三維目標”割裂化、教學效率低下化、教學方式程式化、教學主體邊緣化等現象。
關鍵詞:歷史教學;時效;嘗試
實效包括實施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有效性兩個方面,實施的可行性是方案的創意、設計、理念以及使其操作的可行性,而實施的有效性則是目的的達到程度或結果。初中歷史教學實效性是指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準確把握和落實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面向全體學生,避免“三維目標”割裂化、教學效率低下化、教學方式程式化、教學主體邊緣化等現象。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本人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針對歷史學科特點,發揮“講述”的優勢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運用多種方式展現歷史發展的態勢,尤其是通過教師清晰明了的講述,使學生知曉歷史的背景、主要經過和結果,通過具體生動的情節感知歷史,清楚地了解歷史的狀況。
歷史教師的講述也應該講究技巧,切忌語言貧乏、呆板,用詞干癟、枯燥,缺乏教學語言應有的生氣與活力;還要避免平鋪直敘無變化、語言生澀無感情。教師的課堂講述要努力做到:妙語橫生,引學生入佳境;設疑置辯,激學生上新高;寓情于聲,促學生齊共鳴。這樣才可能將教師“講述”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教學“玄奘西行”時本人用了這樣的語言表述:“玄奘西行”絕對不是傳說中的一個老和尚帶著三個寵物的自駕游,真正意義上可謂‘古道西風瘦馬,玄奘人在天涯。”這樣表述之后,學生立即活躍起來并迅速融入了課堂,進入了學習狀態。在講授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必然會提到“君權神授”,教師只要講“神授沒有人授保險,所以資產階級進行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利用與“人壽保險”諧音,學生定會心領神會。同樣,講授《九國公約》對中國的影響時,只要一句話“東洋倭瓜未趕走,卻又招來七匹狼”,這樣學生理解《九國公約》對中國的影響就會入木三分。
二、根據學生身心規律,強化“聲光”的刺激
年齡偏小、好奇心強、求知欲烈、自制力弱、課堂注意力容易分散,這些都是現在初中學生的顯著特點。歷史教學僅憑教師的課堂講述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再精彩的演講對學生只是聽覺的沖擊。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規律,強化“聲光”刺激。所謂“聲光”刺激,就是利用多媒體技術,刺激和調動學生多感官同時感知信息,全方位接受信息。
七年級的學生,依然褪不盡那樸實的童真童趣,動畫可以點燃起他們學習歷史興趣的火焰。教學中本人使用了神農嘗百草、立木為信等動畫片,發現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即使是初三學生課堂教學中偶爾使用一些動畫片,對他們也會起到聚精凝神之功效。多媒體教學中影像資料的使用最受學生歡迎。在教學“‘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本人播放了一段五分鐘左右的文獻紀錄片,內容包括“大躍進”的發動、農業浮夸的報道、大煉鋼鐵的場面、毛澤東視察徐水農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及特點、極富時代特色的歌曲和前后期農民生活水平的強烈反差,全景呈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面對荒唐可笑的報道、急于求成的做法和嚴重破壞的后果,學生在一片笑聲后開始了反思,教學效果十分理想。
利用多媒體技術,強化對學生多器官的“聲光”刺激,不僅避免了課堂的枯燥平淡,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記憶,使學生學會了多渠道獲取歷史信息和歷史知識的方法與能力,對學生終身學習大有裨益。
三、圍繞歷史活動課程,提升實踐能力
歷史活動課程的設置是歷史學科課程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結果。它是歷史常規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歷史課堂教學的知識可以通過活動課去體驗、感悟和運用。同時通過活動課的實踐,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方法、技巧和能力。
歷史活動課的實施符合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理念,就是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第12課社區的歷史小調查》(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就是一個范例。筆者將本節活動課教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步驟一,動員指導,讓學生了解本次活動的目的、步驟、方法和要求;步驟二,準備主題,先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所要調查的內容主題(如:居住社區的名稱由來及歷史沿革、社區內各行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本社區的名人成長歷程、社區內風景名勝考察等),再參與學生的討論,和他們一起確定活動小組及成員、選定組長;最后和學生一起制定具體的活動方案;步驟三,組織實施:各小組根據本組的方案進行實施,收集資料,教師只負責釋疑并提一些參考意見;步驟四,總結評價:各小組將調查成果以書面、圖表、影像等形式展示出來,由小組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進行綜合評價。本節活動課不僅是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而且發揮了學生的特長,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彌補了常規歷史課的不足,培養了學生歷史學習注重證據的意識,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精神和協作能力。
教師的修為和素養,特別是語言素養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精彩的語言會讓學生終生銘記。信息技術輔助歷史教學在很多時候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影像資料的選擇上教師要有針對性、教育性,力求精益求精。歷史活動課程是歷史教學的延伸,努力實踐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總之,歷史教學的實效應該依據實際、立足學情,教師要根據自身教學能力做出合理的判斷和實踐。以上僅是本人在教學中所做的一點嘗試,敬請方家指正。
【責編 閆 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