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斌
【摘 要】文章以物理教學為例,從設置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實驗教學、重視第二課堂等方面,論述了高職生“四種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高職生;四種能力;物理教學
在新的形式下,如何改革物理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是擺在廣大高職物理教師面前的一項十分迫切而艱巨的任務。要想提高高職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在高職物理教學中必須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更新教育觀念,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導向,設置課程教學內容
高職教育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所以我們應確立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指導思想。高職生應在具有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門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內實際工作的能力。傳統的高職物理與高中物理的內容和結構有許多雷同之處,都是質點運動學、牛頓定律、功和能、沖量和動量、靜電場、電磁場、機械振動、波動學、熱力學等。高職物理是初等數學加力、熱、聲、光、電的近代物理課程體系,而大學物理是微積分加力、熱、聲、光、電的近代物理課程體系,而且有部分內容重復、理論知識與實驗分開。這種狀況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和興趣,更不用談學生能力的培養了。為此,高職物理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能力和技能為標準選取教學內容,樹立以能力為本的教育思想,改革教學內容。根據各專業的特點整合課程內容,進行恰當的知識調整與拓展延伸,刪除過時和重復的內容,合并類似的內容,減少抽象繁瑣的知識,增加實踐性和先進性的內容,使理論學習與職業技能的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更好地體現職業教育的特色,使整個專業的教學內容更貼近企業生產的實際,切合社會的需求。
二、改革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善于把嚴謹的系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法結合起來,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觀點,大力提倡“啟發式”和“研究性”教學,貫徹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的教學原則,加強課堂討論,真正實行啟發式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善于創設寬松的氛圍,對學生討論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點撥,積極推動問題的討論向縱深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避免“全盤授予”而應“授之以漁”,把獲取知識的“鑰匙”交給學生。例如,在學習“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時,讓學生仔細觀察了發電機的工作過程,進而組織他們討論分析發電機的組成及原理,然后再引導他們去學習理論知識。通過這樣的學習,啟發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在知識的探索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物理實驗是工科高職生進校后遇到的第一個實踐環節,充分利用好這一環節,對高職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不應拘于傳統的現成實驗方案, 而應引導學生在一些特定的要求和條件下自行設計新的實驗方案和步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物理教師要精心設計和改革實驗教學。首先,要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設計性實驗。這種實驗的模式是:課題(給定);實驗步驟(學生自行設計);結論(未知),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探索、觀察,最后總結出規律或結論。其次,要多開放實驗室,讓學生有機會多認識和接觸常用儀器,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可將一些報廢的儀器讓學生動手修理和設計實驗。開放實驗室對有創造才能的學生來說,是他們實現發明和創新的場地,這樣才能真正把實驗室作為開發學生智力、提高動手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場所。
四、通過第二課堂鍛煉學生的能力
第二課堂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一種育人模式的新探索。 高校應建設開放的學生創新中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定期舉辦科技文化活動, 鼓勵學生搞小發明、小制作、小論文。同時,還可以開展科技演講賽、征文賽以及現代電器設備演練賽和教師職業技能比賽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五、改革考試內容和方法,全面考察學生的能力
只憑筆試已經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評價要求。教師應改革考試方法與考試內容,采用新的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必須遵循知識與能力相統一的原則。具體方法是理論筆試、實驗考核、小論文、實踐活動等,要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考試就像一根指揮棒,教師要正確地應用這根棒,使學生明確努力的目標和方向,促使學生能力的提高。高職生“四種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高職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如何更好地為專業課服務,提高學生的“四種能力”,是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雖然,我們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收益,但仍然要不斷地研究探索,以使高職生“四種能力”的培養獲得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鄧澤民.CBE理論與在中國職教中的實踐[M].煤炭工業出版社.1995
[2]袁貴仁.WTO與中國教育發展[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3]汪誠強.高職教學模式及課程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