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利
【摘 要】教師不僅扮演者傳承知識的角色,而且是學生思想德育發展的引導者和培育者。教育改革體制中,對德育管理更加重視。學生的德育品質受到教師思想政治與道德教育的主要影響,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美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也是教師工作的一項基本內容。在學生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也是德育教育中的一項重大課題。本文闡述一些教師德育工作中對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的策略,以達到逐步完善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目的,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德育教育;培養;批判精神
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不僅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與學生成為好朋友,加強對學生的德育管理也是教師工作中的一項基本內容。其中,要多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就顯得頗為重要,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教師要真正做到 “以德服人,以愛育人”,做好德育工作,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棟梁,培養學生的高尚品格,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一、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不斷進步,社會矛盾活躍,人的核心價值以及思想道德都發生著不斷的變化,要想保持正確的政治思想和價值觀,就需要做好德育管理,尤其是學生群體為著眼點,使學生日后能更好地履行社會職責,承擔起社會發展的重擔。因此,新時期,我們必須加強學生德育工作中對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
在德育工作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充分發揮能動性和自主性,打破傳統德育工作模式中對學生的壓制和束縛。教師要引導學生先進行自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吸納知識,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事物時常進行反思,可以從不同視角看待事物,并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批判、反思的精神與意識,只有充分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才能保障對批判精神的培養更加順利地展開。
批判精神與學生的個性、人格是密不可分的,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可以提高他們對真善美以及假惡丑的辨別能力,有利于學生自主精神和獨立人格的培養,也能提高他們的反思精神、創新精神。教師應積極對德育工作的方式進行不斷的改進和調整,迎合學生心理發展的需求。
二、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培養學生主動質疑能力
在德育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這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為學生創造條件,讓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批判,培養學生批判思維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培養學生主動質疑能力是培養學生批判精神的起點,學生在道德認識與道德實踐的過程中積累一些經驗,形成一定的判斷力。在新時代背景下,要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判斷和選擇能力,對社會文化、思潮的明辨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道德選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推進了德育管理工作的進程。另外,培養學生主動質疑能力,也是培養批判精神的關鍵所在。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徹底拋棄“不敢質疑,不善批判”的心理,教師要耐心、誠懇地解答學生的質疑,不能打擊學生的質疑積極性和自信心,不能因學生提出的問題幼稚、怪癖而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或者干脆不回答,不應故意回避或轉移話題。教師也應當增強信心,樹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意識。
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批判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創新教育是教學的根本思想之一,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人們往往很難發現疑問或者質疑某些問題,那么,教師可以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主動質疑”能力。古人曰:有疑者看到無疑,其意尤淺;無疑者看到有疑,其學方進。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學生提出質疑的思維方法——創新思維。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人,才能發現不尋常的問題,提出的質疑才會趨向多樣化。江澤民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前提,那么就必須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抓起。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力,才能對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敢于對新事物進行質疑和批判,也便達到了德育教育中培養學生批判精神的目的。
四、結語
心理學研究表明,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敢于向權威挑戰,也更具有創新精神。批判精神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能力之一。在德育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具有重大的意義。學生在探究與批判中,也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一個人具備了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為國家的建設做出更有力的貢獻。教師也應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多發現、多嘗試新的策略來完成這項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顧瑾.試論學生批判精神培養的德育路徑[J].教育探索,2011,(12):121-123
[2]胡白云.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批判精神及其啟示——兼談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1,(12):5-7
[3]彭慧蓉.建設性反思批判精神的培養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職責[J].教育探索,2009,(12):109-111
[4]劉忠良.當代大學生批判精神培養研究[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2,29(4):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