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向華
摘 要:提高音樂教學實效,是指學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中,圍繞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上都有所收獲。
關鍵詞:音樂教學;創新意識;教學實效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音樂課堂教學實效愈來愈受到關注。如何樹立創新意識,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成為新課改中每一個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挖掘本土音樂,創新使用教材
新課標指出,教師在使用教材時,應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識。教師應有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增加和調整,靈活創新地使用教材,提高音樂教學實效。
1.整合民歌資源,創新使用教材
山西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唐風》和《魏風》大多是產生在山西地區的古老民歌。今《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人說山西好風光》,更成為久唱不衰的山西民歌經典。如何讓這些本土民歌資源,鄉土音樂文化融入音樂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愛家鄉、愛家鄉民歌文化的熏陶,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地整合山西民歌資源,將歌曲按題材、體裁、內容進行歸類,并將其納入到年度、學段及單元、課時目標中。
如,在小學高段,音樂教學可設計用一兩個單元,讓學生感受山西民歌體裁中的“山歌”。教師可將“山曲”“開花調”“卷席片”等不同名稱的山歌加入到學年教學目標中,讓學生體會“山曲”高亢、嘹亮、修長的山野味,感受“開花調”委婉、清秀,“卷席片”信口唱無所拘束的不同風格,加深對本土民歌音樂的了解。
2.調整單元目標,創新使用教材
人教版小學音樂第8冊教材中,單元目標要求學唱江蘇民歌《楊柳青》,聆聽其他地區《楊柳青》,而山西左權民歌《楊柳青》在教材中卻沒有。作為教師,應調整單元目標,挖掘鄉土音樂,將學唱山西左權民歌《楊柳青》設計為單元教學重點,將教材中出現的江蘇及其他地區的民歌《楊柳青》變為聆聽教材,進行對比。在學唱、聆聽、對比中,讓學生感受鄉土音樂文化。
二、節奏穿針引線,建立有序課堂
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建立有序課堂教學的鏈條。在音樂教學中如能采用不同節奏,用節奏穿針引線地建立教學常規,既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的興趣,又將聽辨節奏的訓練輕松融入音樂教學中,使學生在節奏貫穿的教學鏈條中有條不紊地快樂參與。
三、提高自身素質,創新無痕教學
教師音樂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除了練好專業基本功外,還應多看書,提高自身修養,使自己的語言更富有詩的意境,讓自己的藝術修養在課堂中熠熠生輝。
如,聆聽印度《搖籃曲》時,能將泰姬陵哀婉故事煽情講解,能將舒伯特的《搖籃曲》,中國東北民歌《搖籃曲》信手捻來,為學生充滿感情地演唱,學生將收獲聽覺上的盛宴。講到中國江蘇的《茉莉花》,教師能將宋祖英金色大廳演唱的盛況傳遞給學生,能引領學生在靜心聆聽中,感受東北《茉莉花》的豪放,河北《茉莉花》的耿直,那會是多么美妙的課堂。教師用自己的素養潛移默化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暢游在音樂殿堂的無痕教學,是充滿魅力的課堂教學,也是最富實效的課堂教學。
四、創設歌曲意境,提供想象空間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把是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在音樂教學中,如果只是讓學生一味枯燥地去唱,為唱而唱,就失去了音樂審美的特性。教師如能在把握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創設歌曲意境,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才能收到好的教學成效。
如,小學五年級歌曲《田野在招呼》是一首充滿活力的歌曲。但學生不明白歌詞“梯里通巴”是什么意思時,演唱歌曲,學生找不出感覺,也唱不出感情。此時如能創設歌曲意境:“春回大地,綠樹吐出嫩芽,此時的田野是什么樣?讓我們共同感受。”聽,這是大自然美妙的音符,“梯里通巴”是誰在呼喚我們?學生在暢想的基礎上,打開了情感的閥門,與歌曲產生共鳴。此時再去唱,必須有所悟,有悟才能入情,才能感情充沛的演唱歌曲,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實效。
五、發揮多媒體功能,拓展學生視野
每一冊音樂教材中,都有學習感受中國民歌的單元。教學中如能發揮多媒體功能,讓學生聆聽、體驗原汁原味的民歌,感受各民族音樂文化,對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拓寬學生視野,將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讓學生聆聽內蒙古民歌時,配上草原美景的多媒體畫面;感受山西民歌《看秧歌》時,將阿寶演唱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的多媒體呈現出來,讓學生在邊看邊聽邊感受的過程中,形成視覺與聽覺沖擊,加深了對民歌文化的理解。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在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樹立創新意識,提高自身素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多方法、多途徑,為學生提供想象空間,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成為音樂教學的主人,從而有效提高音樂教學的實效性。
(作者單位 太原理工大學子弟小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