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暉
摘 要: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歷史教育的本質,我國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高考模式的要求,這些都決定了在現代社會的中學歷史課堂中充分實施史料教學模式是十分必要的。中學階段的史料教學要求符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取利用史料,突出學生歷史學習的思辨性,造就學生學科方法與學科素養,培養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史料教學;中學歷史;“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提出“史學只是史料學”,他認為要明白歷史真相,只有窮本溯源,研究原始材料。近代國學大師陳寅恪的學生羅香林著文指出,“陳師對歷史研究,常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據史籍或其他資料以證明史實,認識史實,對該史實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這就是史學與史識的發現。”
由此可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歷史教學的基本原則。這就需要在中學階段運用史料教學來使學生掌握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與邏輯體系,即“史料—史觀—史論”。與此同時訓練學生對史料進行辨別解讀,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習慣,質疑精神,用科學的方法去不斷探求真相,追求真知。
一、史料教學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是有必要性的
1.其必要性是由歷史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的
“史由證來,證史一致;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科特有的一種思維方法。“證”即“史料”,是認知的基礎。“史”是在“證”的基礎上對歷史的解讀闡釋。“論”是在“史”的基礎上,通過思辨提煉得出的符合史實的結論。所以,離開了“史料”,一切的“史實”和“論證”都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嚴格遵守史論與史實相結合是歷史研究和歷史教學的原則,也是歷史學科最主要的特點。因而在中學階段運用史料教學是必要的。
2.其必要性是由歷史教育的本質決定的
“中學歷史教育要體現基礎教育階段歷史教育的本質,即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要從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出發,突破以知識記憶為目標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與情感規律,糾正急功近利的簡單化做法。”
“歷史教育的宗旨在于逐漸形成學生對個人、其他人以及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發展學生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廣泛的社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培養判斷、推理、分析問題、自我作出決策等思維能力。”
史料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上的運用正是培養學生學科能力和求真求實的創新型思維的有效途徑,符合歷史教育的本質與宗旨。
3.其必要性是由我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所決定的
現在我國的教育對于學科理論知識分數過于關注,忽視了很多學科能力的培養。而依據能力選材是未來我們國內探討教育改革應該立足的基本出發點。因而在中學階段的歷史課堂上應充分實施史料教學法,大力培養學生的學科操作與實踐的能力,讓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才能得到充分的鼓勵與開發。
4.其必要性是由我國現在的考試制度與模式所決定的
新課改以來高考在形式上的變化有限,但其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作為一個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標,近年來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高考歷史試卷中越來越顯著。幾乎可以說,“沒有史料無以成題”。在歷史課程改革的可持續推進過程中,無論是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理念,還是作為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課堂教學內容,亦或是作為提高高考成績的重要途徑,史料教學的重要性都越來越突出。
二、中學階段的史料教學與要求
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中學階段的史料教學應達到以下幾點要求。
1.中學階段的史料教學要求以國家和地方制定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
例如,新課改后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將歷史學科能力的一般學習能力分為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決問題、交流成果四項能力,這四項能力貫穿歷史學習的始終。把“史由證來,證史一致”,定位在中學階段學生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學習水平上,即在樹立證據意識的前提下,如何領會與詮釋歷史。
2.中學階段的史料教學要求教師給學生創設很好的史料情境
(1)在史料教學模式應用的課堂上,要求教師能夠使用精當的史料把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串聯。在沒有結論的前提下提供資料去分析。
例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一課中,關于背景,首先,我展示了相關地圖和援引材料:“全皇國為一大城,則若蝦夷(北海道)、呂宋、臺灣、滿清、朝鮮、皆皇國之屏藩也。蝦夷業已從事開拓,滿清可交,朝鮮可伐,呂宋、臺灣可唾手而得矣。”——佐田自茅《征韓論》(1870年)在師生共同閱讀和梳理材料,并在地圖上找出材料中對應的國家后,教師提問:這段史料反映了當時的日本對周邊國家的什么態度?這與我們今天要了解的這場戰爭有什么關系?學生思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上材料充分暴露了日本對周邊國家的侵略野心。日本侵略中國的計劃早就已經制定,戰爭是必然的。進一步得出結論: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長期以來推行對外擴張政策的必然結果。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自然而然得出結論。
(2)史料從哪里找?充分運用教科書中已有的史料,從歷史專業著作中查找史料,從歷史專業論文中尋找史料,從網絡資源中尋找史料,從高考試題中擷取史料。鼓勵學生自己去搜集史料。
(3)史料如何選取?史料浩如煙海,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精力有限,因此必須要精選典型的,貼合教學目標,符合教學重、難點的,還要充分貼合到學情,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選取。難度偏大的文言文資料,有生僻字的,或是圖片、地圖或表格材料,要求教師要進行解讀梳理,或者進行必要的背景介紹。
關于文言文史料閱讀難度的問題在初一年級學習中國古代史時尤為突出。所以我一定會先就文言文史料中的個別字講解,然后將整段文字梳理。
(4)史料如何用?重在活用各種史料,進行縱橫比較聯系。讓學生感知歷史、積累歷史知識、理解歷史。教師重在自然啟發,鼓勵學生的新發現、新見解。學生重在自主參與學習過程。
如,人教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3課《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要求學生理解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實質、影響。如果直接給出結論,學生難以理解和接受。那么可以先出示對戰敗國德國的《凡爾賽和約》,關于中國五四運動的材料,還有在華盛頓會議上的幾個條約,通過學生對條約內容的閱讀理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可深入分析出一戰中的各個國家在會議中的不同地位、各方的利益沖突,條約所引發的新問題。自己總結提煉出會議的實質,還有它給國際局勢所帶來的長期惡劣影響。也為學生理解后續歷史的發展做了鋪墊。
3.中學階段的史料教學應使學生獲得對歷史學科的正確認識
從史料教學中應該使學生意識到,任何歷史史實、結論都不是不負責任的隨心所欲的主觀認識。歷史教師應該懷有深深的歷史責任感,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歷史學科是一門具有嚴肅科學性的、嚴密邏輯性的、高度思辨性的基礎人文學科。
以上是我個人的幾點粗淺認識,在這里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與指教。在史料教學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我們還要去更深入地探究、摸索,真正體現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性、高效性。“一分材料出一分貨,十分材料出十分貨,沒有材料便不出貨。”多一點基本的史料意識,學一些史料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對于歷史研究和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學,對我們歷史教師的專業成長,都是大有裨益的,值得我們一生銘記和實踐。
參考文獻:
[1]傅斯年.史學方法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2]何成剛.史料教學中的方法與策略.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第六十
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