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海霞
摘 要:數學學科枯燥無味,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提出用激勵性語言、直觀教具和操作學具、數學游戲、合理設置作業等靈活多樣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保證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激發;學習數學;興趣
學生最喜歡想象,他們的幻想最天真、最單純。可是隨著他們漸漸長大他們就變得不愛幻想,都像從一個模子里刻出來,打上了同樣的烙印。他們的想象力被誰扼殺了?他們的個性哪里去了?這和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又有著怎樣密不可分的關系呢?在十幾年的教學工作中,我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引發了一些思考,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
一、應試教育改革的不徹底,素質教育的表面化現象嚴重
現在,一直在提倡教學改革,語文老師也想嘗試改變,但是又怕對學生的成績造成影響,對自己不利,所以,為了保住學生的分數,教師只好表面實行素質教育,實質還是應試教育。這種現象在農村小學尤其嚴重。雖然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師也積極參加培訓,也學習了新的教學理念,但真正用到實處的并不多。
因此,很多語文教師依舊抱著教參上課,按各種資料輔導,最后,學生的分數保住了,但學生的能力卻沒有提高,有的甚至降低了,在生活實際中就是無法運用,造成要用的未學,學了的無用,使原來實踐性很強的語文教學失去了應有的活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但學生主體性被忽視
長期以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成為教學改革的中心命題。然而,關照現實的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忽視的現象。
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已經懂得尊重學生,當學生答錯時不再訓斥,當學生答對時及時給予鼓勵,努力讓課堂教學在平等的對話過程中進行。但是他們對學生主體作用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表現出強烈的控制學生、控制課堂的傾向。教師自顧自地按照設計好的教案,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執行,學生在課堂上對教師提的問題的回答,必須符合教師事先準備好的答案,如果學生即興提出超出教師備課范圍、具有獨創性的問題或答案,很多教師的反應是不置可否的。
三、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使用沒有真正做到有效性
小學語文要加強創新素質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課堂教學?!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F在,很多小學語文教師都努力在自己的課堂中使用這些教學方法,可是,這些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使用并沒有真正做到有效性。在一次鎮舉辦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一位語文教師教學了蘇教版五年級的《林沖棒打洪教頭》。教學活動剛開始五分鐘,這位教師就讓學生按照研究“林沖為什么打?”“林沖怎樣打?”自由組合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嘩!”“嘩!”學生紛紛離座開始組合,在教師的干預下大約過了五分鐘學生才安靜下來。這時,他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在小組中匯報交流,而自己在講臺前踱來踱去。這時有的學生邊讀邊思,有的則東張西望,無所適從,有的坐在哪里一言不發,只聽別人講,有的不讓別人插話,只顧自己發表意見。二十分鐘后,這位教師讓各小組匯報了討論結果,然后出示了一些針對性的問題和與這個故事相鏈接的內容。這堂課看起來熱熱鬧鬧,也好像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再仔細看看,仔細想想好像效果不怎么樣。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學生只“作”而沒“合”,在缺乏指導的情況下如一盤散沙,不知如何討論,回答自然沒有深度,合作學習流于形式。在學生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缺少必要的監控和指導,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那些后進生總是在靜靜地旁聽,成了配角,被教師忽略了。學生沒有經過獨立思考,發表意見時就天馬行空,離題萬里。還有的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合作的技能,不會合作。
我認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實踐中應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自主學習的愿望。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希望在我們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若干年后,我們的學生能有更多的創造力,能有合作、交流、競爭的現代意識,能活出自己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