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國東 高瑞靜
摘 要: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直接決定各個產業的競爭力,極大地影響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基于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發展實際,運用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理論,對其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指出其發展障礙,并提出振興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發展障礙;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8-0050-02
裝備制造業是制造業的核心,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在全省工業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能切實找準發展障礙,對加快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按我國的現行統計口徑劃分,裝備制造業分為以下七大類:金屬制品業、普通機械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按照裝備制造業分類,汽車制造業屬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但是,汽車制造業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產業,有其自身產業發展的特點,基于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根據《吉林省“十二五”規劃》中的行業劃分,本研究中的吉林省裝備制造業不包括汽車制造業。
一、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與特點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2011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全行業803戶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 640.1億元,同比增長54.5%,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9.2%,比上年高1.8個百分點,成為全省繼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后的第四大產業。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產業規模“十一五”時期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勢頭。2010年,全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 066億元,是“十五”末的5.4倍;與2005年相比,年均增長40%;占全省工業的7.9%,比“十五”末增加3個百分點。
(二)產業分布明顯集中
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產業分布相對集中,在吉林省9個市州中,主要分布于長春、吉林和四平3個城市。長春的軌道客車裝備制造、汽車制造專用設備、光電與醫療設備,長春和吉林市的風電裝備制造業,四平的換熱器設備制造,長春和四平的農機裝備制造,在吉林省裝備制造業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省內裝備制造業大部分骨干企業也坐落在長春、吉林和四平3個城市,如長客股份、長客裝備、吉林明陽大通、四平巨元、吉林昊宇石化、長春中冶京誠、長春發電設備、吉林鑫達鑄造、一汽鑄造企業等。
(三)重點產品競爭力不斷增強
近些年來,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涌現出一批具有特色的、競爭力強的重點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長客股份公司的高速動車組和新型城軌客車,市場占有率達到70%,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生產能力和規模亞洲第一,而且世界一流的高速動車組系統集成、轉向架、車體制造技術及各種城軌車制造技術已經掌握,代表當今世界最快的時速380公里高速動車組已經研制成功并投產。長春電爐公司的大噸位電爐、四平巨元公司的板式換熱器、長春禹衡光學公司的光電編碼器在國內同行業中位居第一。
(四)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自長春軌道客車股份公司入駐長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開發區以來,以其為領軍企業,搭建成集軌道客車整車制造、配件生產及供應、車輛維修及售后服務、研發檢測試驗和產業文化五位一體的世界級軌道客車產業基地。2011年1月21日,來自國內的28家掌控軌道客車生產制造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的企業落戶長春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開發區,簽約企業投資總額達到51.5億元,投產后總產值將超過100億元。此次簽約將拉動長春軌道客車本地配套率提高10個百分點,使軌道客車本地配套率接近40%。
二、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
(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雖然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在“十一五”期間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產業結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2011年長春市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完成產值257.4億元,僅占全省裝備制造業全行業的16.8%,表明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行業占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全行業中的份額還很小。一些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優勢地位也沒有得到鞏固,原來吉林省裝備制造業中享譽全國的“三機一車”(拖拉機、聯合收割機、裝載機、軌道客車),目前只有長客集團的軌道客車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優勢。
(二)產業鏈條不夠完整
裝備制造業本身就是一個涉及到許多相關配套行業的產業,而目前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產業鏈條不夠完整,主要表現為配套零件落后于整機發展,尤其是部分關鍵的核心零部件無法實現吉林省內配套,企業間缺少溝通協作。目前,軌道客車裝備制造業和農機裝備制造業是吉林省內的具有競爭力的產業,但是軌道客車省內配套率不超過28%,農機裝備配套率不到20%,多為較簡單的零部件,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配套產品所占比例很小。吉林省內還無法滿足風電裝備的葉片、齒輪箱、電機、塔筒及其他相關配套件的生產。
(三)產業比較優勢尚不具備
區位熵分析方法是常用的區域比較優勢分析方法,如果區位熵值大于1,表明該產業在該地區的專業化程度較高,超過全國水平,意味著該產業在該地區生產較為集中,具有相對規模優勢,發展較快,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區位熵值越大專業化程度越高,比較優勢越大。但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區位熵值為0.30,還遠小于1,產業比較優勢尚不具備。表1中顯示,除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外,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其他的各個行業區位熵值都小于1,甚至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區位熵值還小于0.30,其產業專業化程度不高,都還不具備產業比較優勢。
(四)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滯后
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仍存在較大差距,然而吉林省裝備制造業與全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相比也存在較大差距。2010年,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全行業產值1 066億元,占全國的0.57%,而體現高新技術水平的吉林省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產值僅74.1億元,占全國的0.13%,比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全行業占全國比重低0.044個百分點。近些年來,盡管長春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發展很快,但相對于全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份額還很低,如2010年長春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產值120.1億元,僅占全國高端裝備制造業0.75%,遠低于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全行業占全國裝備制造業的比重。
三、振興發展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
吉林省裝備制造業應遵循產業結構演化規律,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產業政策調整,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進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級化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吉林省裝備制造業充分發揮現有基礎,繼續做優做強優勢產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特色產業。全力做優做強軌道客車優勢產業,培育發展風電成套設備和換熱設備,改造提升農業機械、煤炭綜采、礦用洗選和冶金冶煉設備、大型修井機、石油煉化設備、電力配套設備、汽車制造專用設備、光電與醫療設備等。
(二)大力發展中場產業
吉林省在加快推進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同時,應創造有利于中場產業發展的環境。由于中場產業的企業大多為中小企業,因此,必須建立強有力的技術服務體系,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來源不足、技術和管理人才匱乏、發展資金緊缺等問題;提高裝備制造業的系統成套能力,培育和壯大零部件配套產業,大力發展以裝備制造業零部件標準化、模塊化生產為基本特征的中場產業,增強吉林省軌道交通裝備、風電裝備、農機裝備、換熱設備、電力設備、石油機械等企業配套能力。
(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走自主創新之路,是提升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吉林省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必須完成從“制造能力”向“創造能力”的轉變,將“產品優勢”上升為“產業優勢”。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引導企業按照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不同類型,以系統設計技術、控制技術與關鍵總成技術為重點,以掌握核心技術為目標,組織對關鍵性、前瞻性技術進行重點攻關,著力提高重大裝備及配套產品研發技術水平,使吉林省裝備制造業設備產品實現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粗加工向精加工、普通產品向高新技術產品的轉變。
(四)培育和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
整合吉林省裝備制造業產業資源,培育和發展吉林省高端裝備制造業,營造高端制造業良好的市場環境,制訂和實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培育計劃。加大財政金融對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支持力度,強化人才培養和知識產權戰略,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吉林省裝備制造業高端發展。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確定的重點發展方向,制定和完善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扶持政策,集中優勢資源,攻克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建成一批從事高端裝備制造業核心技術研究發展的國家工程實驗室。
參考文獻:
[1] 2011吉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2] 2011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3] 孫韜.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創新現狀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5).
[4] 張約翰.東北裝備制造業競爭力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4).
[5] 2011年吉林省發展報告[M].長春:吉林省人民出版社,2011.
[6] 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吉林省“十二五”工業發展規劃,2010.
[7] 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吉林省“十二五”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10.
[8] 芮明杰.產業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
[9] 梁琦.產業集聚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