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桂珍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要從人民群眾、社會自然、學習生活等方面選好題材指導學生作文,為作文教學注入新鮮材料,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關鍵詞]作文教學;精選題材;教法改革
近幾年來,筆者帶著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讓學生的感官直接與活生生的景觀和事物碰撞,直觀的啟示為作文教學注入了大量的新鮮血液,學生寫的思路寬了,題材廣了,內容多了,寫起來也得心應手了。那么,怎樣來選好題材指導學生作文呢?
一、作文題材來自廣大人民群眾
初中生的作文講究寫實,然而他們頭腦中所積累的寫作材料很貧乏,因為他們白天從早上七點半到校,傍晚五點半回家,在家只與家人接觸,在學校只與同學和老師接觸,新人新事直接反映到他們感官的極少,筆者就帶領他們到人民群眾中去搞調查、訪問,讓他們了解社會,了解群眾,了解周圍的人和事。例如,布置命題作文“故鄉的變遷”,在課堂作文前一個星期,可以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十幾個人,布置學生調查采訪的內容:“全村的人口有多少?”“勞動力有多少?”“大學畢業生有多少?”“沒上過初中的有多少?”“二層以上的樓房有多少幢?”“電器較齊全的戶數有多少?”“這些數據在改革開放前后的對比情況怎樣……”同時,還叮囑學生在采訪時注意面對面地觀察被采訪人的外貌、神情以及記錄一些樸實的語言,有了這些素材,再回到課堂上作文,教師只要簡要地提示一下結構層次、重點及體裁便可以了,學生寫起來揮筆自如,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當然,搞這樣的采訪開始并不順利,學生開始不知怎么提問,由于缺乏經驗,群眾甚至不愿意接待,還有的人說,學生記不下來,因為老百姓說話并不是很系統的,也有的學生偷懶,不愿意多跑路,諸如此類的問題,教師應該早有預料,積極鼓勵學生。次數多了,經驗豐富了,學生也就能獨立完成任務,教師只需要跟蹤調查就行了。
二、作文題材來自美麗的大自然
理性認識來自感性認識,感性認識來自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而感官對于形象、生動的客觀事物的反映比對抽象事物的反映靈敏得多。以前筆者在布置學生寫場景類的記敘文時,也曾叫學生閱讀過許許多多的山水游記,叫學生觀察過許許多多的山水名畫,但寫起此類作文來,還是枯燥無味,確實學生的感覺器官對生動活潑的大自然接觸太少了。近幾年來,筆者帶領學生就地就近游覽了多處自然美景,如仙濟巖、南山寺、花園灣、陳毅中心廣場等,通過游覽使他們對自然景物有了具體生動的認識,在每次游覽之前,教師都要作好三種準備:一是此游的目的(為寫景作文積累素材),二是安全措施,三是自己解決膳食飲水問題。到了目的地以后,選擇觀察點,確立觀察角度,指導觀察順序,記錄觀察現象,并在出發之前設計好較多描寫山、水、鳥、獸、風、云、雨、霧的成語,邊觀察邊引導學生進行口頭描述,有的學生還能吐出幾句不太像樣的小詩。筆者從學生的表情中看出他們被大自然陶醉的情趣,并與他們共同分享自然美,這種師生感情的融洽是課堂中沒有的。到了中午,學生有的拿出干糧,有的拿出家里帶的米、豬油、咸菜,自己燒飯,歌聲、笑聲伴隨著清新的空氣,這不僅僅是一種教學的輔助,而且還是學生生活自理的一種鍛煉,野外游覽給作文教學中的場景描寫積累了豐富的題材,學生作文的寫景順序、形象性、生動性等方面有明顯的改觀。
三、作文題材來自每一種新產品的誕生
怎樣指導學生寫好說明文,“直觀”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產品不斷誕生,這些新產品的結構、原理、功能以及故障的排除是寫說明文的最好素材,以前關在教室里寫說明文如同閉門造車,學生對被說明事物的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等寫作知識都很模糊,寫起說明文來不是次序混亂,就是表達不出特征。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近幾年來筆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工廠,走向商店,目睹過很多廣告牌,看過許多說明書,為的是讓學生能直接感覺到這些實體事物的特征、結構、用途,由于學生對實體事物觀察多了,產品說明書看多了,寫說明文的順序就清晰了,說明文也寫得好多了。為了寫好文明文,學生上物理、化學等實驗課程時我也一同參加,借此機會指導學生們寫實驗報告,一舉兩得。所以說,只要老師引導學生選好題材,學生就一定能寫出較好質量的作文來。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