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錦剛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學習要善于通過專題學習等方式,溝通課堂內外,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將語文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生活的背景下,融入生活,體悟生活,享受語文,熱愛語文。
[關鍵詞]生活;語文;情感;體驗;感悟
一、親近生活,讓課堂多一道色彩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意思是說“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能離開,那就不是“道”。語文學習也有其“道”,道指的就是“語言文字的運用”。但是看目前的課堂中,越來越多的語文課堂背離語言文字訓練,語文課枯燥,語文課沒有語文味:朗讀課文,學生體會不出情感深重的讀味;閱讀文章,學生理解不出人文關懷的情味;寫文章,學生表達不出真情實感的生活味。
在語文文本里,我們既可以感受世界之博大,也能領略生命之孱弱;既能觀賞山河之壯美,也能體悟親情之醇美;既能學習人類文明的瑰麗異彩,也能目睹自然社會的風土人情。語文學習無不牽引著我們的生活,生活和語文如影隨形,不分不離。我們的語文課堂如果挖掘生活中的語文素材,那么語文課一定會顯得生機勃勃,學生學習語文自然也會興趣盎然。
生活中語文學習的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關注學生,關注文本,關注生活,在語文課上注意“文本——學生——生活”三者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生活的海洋里汲取,在語文的天地里馳騁,運用語言文字描繪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生活情感。
二、寓情于教,讓課堂多一份關懷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屬性與功能最好的概括,語文不僅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還應該在文本感悟中多一些人文關懷,在文本學習中多一些情感積淀。
筆者在教學莫懷戚《散步》時,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就讓學生聯系身邊生活,理解文章的重點句,體會文中蘊含的濃濃情味。如對“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一句的理解,筆者試著讓學生給這段文字取個標題,并說說理由。學生有的取“背”,理由是:我背著的是母親,妻子背著的是兒子,我和妻子背起了整個家庭;有的取“和諧”,依據是我遷就母親,母親遷就孫子,妻子遷就我,一家相互理解,相互體貼,相依相偎;有的取 “責任”,尊老愛幼是責任,他們背起的不僅是對老人、對孩子的責任,更是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中年人是社會的脊梁,他們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背起的是責任,體現的是溫情。
學生在語文課上“擬標題”,不僅訓練了語言文字的運用,更獲得了一份情感熏陶。學生在玩味語言中能聯系生活實際,視角由課內向課外,感悟由課本到生活,情動于中而發乎于外,在文本的研讀中,感受一份濃濃的親情和深深的責任。
三、體驗生活,讓課堂多一些共鳴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對文本“體驗”,理解文本,在我們語文閱讀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如在學習黃飛的《甜甜的泥土》時,筆者在課前讓學生觀看了臺灣舊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片中小強哽咽著哼唱《媽媽,再愛我一次》歌曲去喚醒媽媽記憶的一幕,讓學生潸然淚下。小強的命運和課文小亮的生活多么相似!學生看完影片后,學習課文時,對離異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母親”對兒子的濃濃真愛,有了深深的體會。這時,課堂組織討論:你如何看待小亮的“幸”與“不幸”?學生通過討論意識到:小亮不幸的是他有了那樣一個苛刻的后母和家庭;幸運的是,他身邊有關心他的媽媽、老師、同學甚至是看門的老大爺。生活是痛苦的,社會卻是溫暖的,我們應該讓整個社會關愛孩子。這時順勢讓學生用筆寫出自己的心聲,情感真摯而有感染力。這樣的課堂有情有味,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盎然。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現實生活為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源泉。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應當生活化,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感悟語文,積累語文,從而學會用語文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體會語文的內涵和魅力,讓語文回歸生活的原點。
參考文獻
[1]王遜.表現與表達[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6).
[2]陳琦.教育心理學的基本問題[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4).
[3]陸璟.研究性學習及其基本特征[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2).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