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輝
摘 要:高職院校即不同于高校也不同于中小學,它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學的中心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無論是專業課還是基礎課,都應該緊緊圍繞這一中心,選取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但是,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師仍然把提高職業能力這一重任看作是專業課教師的職責,而忽略了數學課程中對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性?;诖?,文章提出了在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數學教學 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a)-0164-01
1 當前高職院校數學教學的誤區
高職院校即不同于高校也不同于中小學,它培養的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學的中心是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無論是專業課還是基礎課,都應該緊緊圍繞這一中心,選取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工作。但是,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師仍然把提高職業能力這一重任看作是專業課教師的職責,而忽略了數學課程中對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重要性。當前高職院校數學教學主要存在以下誤區。
1.1 應試教育的誤區
很多學生在進入高職院校后仍然按照初高中的學習慣性來學習,將每一門功課的學習都與考試分數聯系在一起。而教師也存在這樣一種誤區,以圍繞一定的考試范圍為主進行教學,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當然部分院校對于數學這樣一門公共課程,也常以學生成績來作為教師考核的一項評價標準,顯然是一種錯誤的引導。這樣將會使教師與學生都被框在一個框子里,永完也跑不出分數的樊籠,當然也就不會有更大的進步,自然也就不會注重數學教學中的職業能力培養。
1.2 以教會知識為目的
當然大部分職業院校的數學課程由于沒有高考等統一考試的壓力,教師教學中可以跳出分數的樊籠,但是也其教學的目的需要擴寬。大部分數學教師的教學目的還僅僅局限于教會學生一部分知識,如微機分,似乎學生學會了微機分,那這門數學課的教學是成功的,否則就是失敗的。但是,當學生工作后,真正用得上微機分的時候可能幾率很小,大部分人的工作于微機分距離越來越遠,那么想一想我們數學教師的教學目的僅僅局限在這樣一個學生將來用都不用的知識點上又有何意義呢?
1.3 各專業一條線的誤區
數學課程作為一門公共課,一定要緊緊圍繞學生所學專業,當前高職院校的數學課程多數還處于一條線的狀態。就是無論什么專業用一樣的教學大綱、一本教材、一樣的考核標準、一樣的教師。在這樣一種機制下,教師去上課的時候甚至都分清所教學生是什么專業的,千篇一律的講解一樣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提高是否有利,是否對口都被忽略掉了。
2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2.1 作為公共課,要了解學生所學專業,使數學課程能為專業服務
數學課程作為一門理科專業的常設公共課程,在教學中也需要不斷改革,而向著專業化進行改革是可行之路。作為數學教師,多了解學生相關專業知識,分析所用到的數學原理,對課程進行加工整理,從而提煉出對學生專業能力有促進作用的有效知識,將使教學效率大大提高,使公共課真正成為為專業課服務的基本課程。
2.2 承擔起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
前面已經分析過,很多學生在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當中對于高等數學的應用機會不多,那么為什么高職院校要開設數學課程,開設這門課的真正意義又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一個數學課程應該承擔起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任。思維能力是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人類的活動離不開思維,錢學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終機智在于人腦的思維過程。”思維活動的研究,是教學研究的基礎,數學教學與思維的關系十分密切,數學教學就是指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一方面要傳授數學知識,使學生具備數學基礎知識的素養;另一方面,要通過數學知識的傳授,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這是數學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諸多能力培養中,我認為思維能力培養是核心。數學教學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數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感受數學的思維過程,學到其思維方法,從而學會獨立探索,有所發現,有所創新,以便更好的掌握和應用知識通過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來形成數學思維能力,盡而形成理性思維,這才是本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也是真正對學生將來各方面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意義所在。
2.3 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
所謂的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學生作為個體的人在大學階段及其以后的職業生涯中連續不斷的發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標是學生個體不斷完善、和諧 和臻美。簡而言之是為大學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的能力,是指大學生生不斷持續地獲取運用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完善其個性的能力,也就是說大學生個體有意識地自覺地按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發展規律,與時俱進,不斷地調整自身的行為方式,提升自身生存發展質量與層次,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個休與社會的持續和諧發展的目的。
提高創新能力。創新,既需要智力的參與,也離不開情感的支持。教師是保護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監護人”。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情感的培養,鼓勵學生發揚“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要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引發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使他們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的去解決,去創新。同時也要教給他們啟迪創新能力的方法,如:組合法、類化法、聯想法等。
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教學中,教師可以重現知識發現的過程,發展學生的觀察、歸納、探索能力,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數學題目的設計都有一定的目的,題目的正確解答需要相應的知識,方法,技能,蘊含一定的數學思想。教學中,要求學生解答與所學知識有關的題目。學生在解答題目時,要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結論,思考解題的思路與方法,利用所學的知識和相關的方法,進行計算、畫圖、推理、證明等,并且要書寫解題的過程。通過這些解題活動,可以鞏固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訓練相關的解題方法與技巧,使學生的解題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結語
數學課堂教學必須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自由、充滿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圍,使學生作為一個極富獨創性的主體來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形成多元交流的統一體,互相作用、互相影響。
參考文獻
[1] 王璐.淺談數學創新能力的培養[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11).
[2] 吳靜.高職數學對職業能力中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