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電
摘 要:銀杏是一種藥食兼優、營養豐富、味道甘美的上等干果。發展銀杏不僅是農村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而且將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針對建甌市銀杏發展的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就一些問題提出建議,為進一步促進建甌市銀杏產業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銀杏產業;現狀;發展對策;建甌市
中圖分類號 S66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07-102-02
1 建甌市的土質氣候條件和山地情況
1.1 土質氣候條件 建甌市地處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面,以丘陵和低山為主,平均海拔453m。氣候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670mm,年平均相對濕度81%,年平均無霜期270~290d,年平均日照時數1 812.7h。土壤以紅壤類為主,土質較為肥沃,很適合銀杏生長。
1.2 山地情況 建甌全市總土地面積42.1萬hm2,其中林業用地34.7萬hm2,占土地面積的82.4%,每年林業采伐跡地面積在0.33萬hm2左右,還有一定數量零星分散的荒山、荒地、荒灘,以及農村房前屋后,尤其是近些年大量林農外出打工,原長年耕種的山垅田和旱地拋荒,都可用于種植銀杏。
2 建甌市銀杏發展狀況
2.1 有悠久的栽植歷史 過去農村很多地方都有種過銀杏,現在大部分山區、半山區的村莊還保留了一些老銀杏樹。據調查全市現存的老銀杏樹大約還有300株左右,生長很好。
2.2 群眾有積極性 近幾年,不少群眾已看到銀杏有很高的價值,主動自發地種了不少。據了解在1996年以前已自找苗木栽植10 000株左右,僅1996、1997年兩年經市銀杏協會從江蘇調嫁接苗60萬株,進行種植。
2.3 領導重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建甌市實施“科技興市、富民強市”的發展戰略,市委市政府把開發銀杏產業擺上議事日程。1996年5月16日,市委市府制定《中共建甌市委 建甌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意見》(甌委綜[1996]41號)文件。1996年5月31日,成立了建甌市銀杏生產指揮部,下發《中共建甌市委 建甌市人民政府關于成立建甌市銀杏生產指揮部的通知》(甌委綜[1996]44號)文件,隨之建甌市銀杏協會在一場空前的發展銀杏戰役中蘊育而生。在全市范圍內,興起一個“銀杏熱”。
3 建甌銀杏發展存在問題
3.1 一時熱 1996年至2000年5a間,從市委市府到各鄉鎮各村上下十分重視,市委市府下發“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意見”,成立了建甌市銀杏生產指揮部和建甌市銀杏協會。市委市府決定要加強銀杏生產的領導,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采取的措施有:(1)允許國營、集體或單位利用條件較好的砍伐跡地和荒山、荒地種植銀杏,允許個人(包括職工)利用零星散地和村莊附近、房屋前后種植銀杏,堅持誰種誰有,長期不變。(2)從1996年起到2010年,市林委每年要規劃133.3~200hm2砍伐跡地,作為種植銀杏用地。凡是單位和種植銀杏的示范戶,種植面積在1.3hm2以上的,經過批準可同營造用材林一樣,享受該村造林更新補貼。(3)要多層次、多渠道解決資金問題。凡是單位或個人種植銀杏所需要的資金以自籌為主。從1997年至2000年期間,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資金,作為鄉(鎮)、街道、村示范片的貼息貸款,有條件的市直單位可與鄉(鎮)、街道、村掛點、聯營、合股、獨資發展銀杏,也可建立種植銀杏支農示范點。科委、農業外資辦、老區辦、扶貧辦要向上申報銀杏生產項目,爭取資金。同時建立了各種類型的基地和示范片,頻繁召開各種現場會,還經常組織外出參觀取經等。2000年后除“銀杏協會”1年1次的例會外,再也沒有動靜,出現“一時熱”現象。
3.2 重造輕管 1996、1997年2a間,由林農個人零星購買苗木種植10萬株左右,市銀杏協會從江蘇調購嫁接苗60萬株,計70萬株左右,江蘇調苗含運費每株13元(林農付8元/株,市補5元/株),僅苗款達910多萬元,按25株/667m2株算,種植面積達0.19萬hm2左右。由于重造輕管,沒有認真撫育、除萌、下肥等,一大半都以失敗而告終。整個過程被賣苗者賺個滿鍋滿盆,而種植戶損失慘重。
3.3 服務指導不夠到位 銀杏種植管理技術宣傳普及以及系統服務指導林農力度不夠。選地不對,在土層瘠薄的山地上種銀杏。挖穴的深度、寬度不夠,沒有下足基肥,后期又疏于管理,這樣也就難以成林。
3.4 信息流通渠道不暢 1996年種植的銀杏至今已17a,進入盛產期,由于林農分散經營,形成不了規模,本市無加工企業,又無外商來收購,僅靠林農在農貿市場上零售,銷售數量極為有限,若銷售不了當垃圾倒掉。銀杏采收是較繁鎖的人工手中操作,在沒有用機械的情況下,花工大,現在勞動力工價高,在本市零售1kg在12元左右,這樣林農不但無利可圖還可能虧本,極大挫傷林農的積極性。對銀杏不撫育、不下肥、不采果,任憑自生自滅,造成已投產的銀杏樹老化枯死,有的林農以低價賣給苗販子當綠化苗,退出地來種植其他東西。
4 建甌銀杏產業發展對策
4.1 領導重視,再給力 銀杏是長壽樹種,實生苗種植要二十多年能產果,嫁接苗也要3a以上投產。應該把林農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樹立長期重視的思想,要不斷深入調查研究,總結生產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問題,加大銀杏種植管理技術宣傳普及以及系統服務力度。在銀杏“冰冷”期,像上坡的汽車,不能空檔下滑,應加油給力。
4.2 保持優惠政策的連續性 政府要取信于民,要保持優惠政策的連續性。隨著形勢的發展,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按誰種誰管理誰收益的政策,發給林權證,保持長期不變,且允許繼承和傳讓。在資金上繼續扶持,鼓勵林農向銀杏綠化用苗、銀杏葉用林、銀杏果用林、銀杏材用林方向發展。
4.3 開展普查、摸清家底 由市銀杏協會牽頭,依靠林業站人員的技術力量,憑1996、1997年調查、調苗材料為依據,深入山場實地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調查,查清現存天然老銀杏樹和種植銀杏樹的地點、株數、面積、生長、投產情況,摸清家底,修訂管理技術方案。
4.4 加強原有銀杏樹的管理
4.4.1 加強老樹管理 建甌市歷史留下的老銀杏樹大約還有300多株。過去這些老樹都是自生自長,結果率低、效益差。改造老銀杏樹的主要做法:一是深翻熟化土壤,改善土壤條件,促進根系更新;二是1a重施2~3次肥料,增加養分,促進新枝生長;三是對雌樹進行人工授粉。
4.4.2 加強結果樹的管理 銀杏樹的萌發能力很強,每年在樹蔸會萌發出大量的枝條,要結合每年冬季和夏季的修剪,把萌芽剪除干凈;要中耕除草,按南北而逐年輪換擴坑,重視有機肥料,對裸露根進行培土,防止水土流失等。銀杏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鈣、硫、鐵等多種元素,其中氮、磷、鉀需要量更多。為了保持高產、穩產,要在2~4月的萌芽幼果期,5~6月的幼果膨大期,7~8月的花芽分化種果硬核期,分別施用一定數量的氮、磷、鉀肥。在9~10月采果后再施1次肥料,為第2年豐產打基礎。總之銀杏是需肥量很大的樹種,除化肥外,有機肥常年可施且越多越好。修剪。剪去枯枝、弱枝、徒長枝、病枝、并生枝、下垂枝、鄰接枝和重疊枝等。
4.5 產業經營、規模發展 建甌市委市府要充分發揮建甌山地多,立地條件好的優勢,把銀杏當作一種產業來發展。要利用民間資金,發展銀杏基地,實現規模生產,在1996、1997年銀杏熱的基礎上,再加熱升溫,要打造面積達0.67萬hm2以上福建最大的銀杏生產基地。
4.6 成立銀杏種植專業合作社 建甌銀杏受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無法有效對接的影響,常常出現“果賤傷農”情況,損害了林農利益,挫傷了林農生產積極性。受傳統生產方式的影響,建甌銀杏產業缺乏一個有很強凝聚力、號召力的組織,農民參與率、科技普及率不高,制約了銀杏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此,急需成立銀杏種植專業合作社,把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廣闊的大市場有機連接起來,走“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路子。
4.7 扶持企業,促進加工增值 只重視種植,不發展加工,不能增值,沒有動力就不能成為產業,就不能做強做大,要積極利用民間資本和社會上的能人智士,大力興辦以生產“銀杏茶”、“銀杏果”、“銀杏生物制藥”的加工企業。在加工上做文章,通過龍頭企業,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場競爭力,推動銀杏市場流通。在政策、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重點扶持建甌銀杏加工業,促進其上規模、增效益、抓好整合,培育發展一批“民辦、民管、民營”的新型銀杏加工企業。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