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臨 黃春燕
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學生的思維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對學生引入一定情景,使形象變得生動具體,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簡述了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景教學法;小學數學;探析
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創設出形象鮮明的圖畫,并輔以生動的文字和音樂,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師生在這種情景中進行的情景交融的教學活動,對于年齡普遍較小的小學生來說,學習數學這門較為抽象的學科,情景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
一、如何將情景教學法運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
1.創設懸念式情景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蘊含著數學。在數學的課程講解中,針對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強等特點制造懸念,從而誘發學生思考。比如,在教學“能被6整除的數”時,讓學生隨便列舉幾個數字,教師回答出這個數能不能被6整除,經過幾個回合,學生就會疑惑:為什么不用計算就能得出答案?然后教師列出一些能被6整除的數字,讓學生來找出這些數字直接的規律,進而激發學生對于數學規律的探索,也能提高他們對知識點掌握的程度。
2.創設沖突式情景
學生的認知的發展是觀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漸進過程。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認識結構出發,創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從心理上對原有的認知進行突破,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從而探索新的知識。
3.創設生活情景
一切的理論都必須由實踐來證明,小學數學應該從原有的枯燥、抽象的形式中解放出來,賦予數學更多生活的意義,讓學生在學校中享受快樂。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通過實踐等方式去親近數學、體驗數學,讓學生對發現的疑問大膽地提出來。有思考才會有疑問,讓學生自己“再創造”數學。比如,一道數學應用題:“教師帶學生去游玩公園一共花了40元,其中門票每人2元,車票花了10元。”那么學生通過這個具體的活動能夠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呢?提出問題后他們自己能不能夠解答呢?將學生帶入生活中來,讓他們學會觀察周圍的數學活動,多提問,然后通過自己解答,就能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二、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通過情景教學法,即“假設情景—提出問題”的方式,經過教師的引導,訓練學生一種思維模式,即“發現情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運用已知的知識來解答未知的疑惑,從而能使學生獲取數學知識,并且能夠鍛煉到思維方式和技巧,達到不斷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借助已有的知識獲取知識的目的。這樣,就能擺脫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少于思考的“填鴨式”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曹振波.談小學數學情景教學法[J].新課程:下,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