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妮
摘 要:現在很多學生都不愛學語文,不喜歡上語文課,但只要讓語文課“美”起來,讓每一次學習語文的過程變成一種美的享受,學生一定會愛上語文課的。
關鍵詞:教學實踐;快樂;和諧;朗讀
為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近年來,語文教學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較之傳統,改革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學生學習中不重視語文,甚至厭惡語文課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語文課缺少了“美”!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美的話,又怎么會有人喜歡呢?那么,怎樣才能讓語文課美起來,從而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呢?筆者就教學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與做法來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美”在樂中
讓語文課美起來,先得讓學生樂起來,如能讓學生樂起來,語文課自然也就“美”起來了。這正如佛家所言:“物隨心轉,境由心造。”學生的心情輕松快樂了,感受到的課堂自然是美好的,反之亦然。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使學生保持身心愉悅,使他們在快樂學習之余能充分感受“美”,享受“美”,從而喜歡上語文課。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樂”起來呢?
1.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
語文教學是一門美的藝術,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過程,而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在語文課堂教學里,創設和諧愉悅的環境,可以融洽師生關系,喚起學生歡樂的情感,使學生愉快地接受知識,令他們感受到語文課的“美”,使他們變畏學、厭學為想學、樂學。
在語文課堂上,要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采取民主、尊重的態度。一切可以稱之為美的作品、美的話語、美的行為等,都無不體現對人的尊重。學生都有很強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當學生的自尊、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和諧的學習環境里,感到自身的價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認,就會輕松、愉快地投入學習。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平等相處,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尊重和信任。當學生有了進步時,應及時地給予表揚,滿足學生的欲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重視和關注。批評學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盡量避免在學生面前進行批評,不能一味地指責,更不能對學生進行挖苦、諷刺,以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能保持身心愉悅,輕松快樂地學習。
同時,語文教師可以用愛心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之本,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認為,教師沒有愛,就像池塘沒有水。課堂上,教師一張真誠的笑臉,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溫馨的叮嚀,一次真誠的交流,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令學生身心愉悅,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實現樂教與樂學的互相融合。
充滿民主、尊重、師愛的課堂是和諧愉悅的課堂,這樣的課堂上快樂如同汩汩噴涌的泉水潤澤了語文,更潤澤了學生的心靈,師生綻放的笑靨成了課堂上永不衰敗的花朵。
2.改變課堂教學模式
目前,新課標、新理念的課改正在全國進行著,但傳統的教學觀念仍占據一些語文教師的頭腦。課堂上教師如果總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一定會覺得厭倦膩煩。為了讓學生能快樂地學習,作為語文教師,在不違背教學規律的前提下,不必拘泥于一種或幾種模式、套路,我們教師要敢于大膽創新,讓課堂更開放、更富有生機和活力,從而讓學生更輕松快樂地學習知識!
例如,有時,我會把學生分成幾組,列出學習重難點讓他們分組交流探討,小組長最后發表探討結果;有時,我還會讓幾個學生針對學習目標及重難點作課前深入預習,然后在課堂上請他們當“小老師”為學生講課。這些“反客為主”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覺得語文有情趣,從而喜歡上了語文,愛上了語文。
又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孔乙己》時,我讓學生編寫劇本,由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臺上的學生表演得惟妙惟肖,臺下的學生看得啼笑皆非,學生沉浸在快樂的海洋中。學生在這樣生動有趣的課堂中,學習到了作者精妙的情節設計技巧以及高超的人物表現手法,更感悟到了語文的美妙之處,這樣新穎愉悅的語文課堂,每一個學生都會愛上它。
3.借助多樣的教學手段
趣味的課堂因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而異彩紛呈。寓語文課堂教學于樂,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借助錄音機、錄像機、實物、掛圖、多媒體等,把抽象的文字變成直觀的刺激,創設情境,變成一種美的享受。如,在教學《周莊水韻》這篇文章時,我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了周莊的精美圖片,使學生陶醉在“水鄉”的美景中,接著播放由名家配樂朗讀的錄音帶,聽完之后,學生再和著音樂的節拍,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這樣雖然課文還沒開講,但是學生早已陶醉在周莊的美景中,自然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這些精彩紛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在上語文課時能得到視覺、聽覺等多感官的刺激,他們從中得到快樂,得到美的享受,自然也就會愛上語文課。
作為語文教師只要事事為學生著想,想方設法地營造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采用新穎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中學習,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享受、得到快樂,我們的語文課就能真正“美”起來!
二、“美”在動中
要讓語文課“美”起來,就要讓學生動起來。課堂上最美的行為是學生積極的參與!郭思樂的《教育走向生本》中說道:“在美麗的教育世界里,兩個生命——兒童的生命體和語文的生命體嬉戲激蕩,也就構成了整體領悟語文教育的動人樂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這些表明語文課堂要煥發生命活力,應讓學生動起來,以創新、實踐為主線,讓靈動成為新課程課堂的主旋律。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他們最大的自由和空間、最多的時間和信心,讓他們每一個都動起來,從而讓語文課充滿靈動“美”。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動起來呢?
1.培養學生大膽創新的意識
“課堂里出現生命的涌動,一個個學生或爭相發表意見,或側耳傾聽,或小聲嘟囔;發亮的目光,專注的神情,伴隨著抑揚頓挫的語言,簡直就是充滿詩意與靈動的求知交響曲。”這是于漪老師對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詩意的描述。而這也表明,我們的語文課堂要想“美”起來,就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也就是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為他們的發現和創造提供最大的開放空間。學生發表見解的過程其實就是個性得到發展的過程,我們應該使語文課成為學生張揚個性的搖籃,鼓勵他們發言,允許他們說些“廢話”,甚至對教師的見解提出不同的看法。“對于靈機一動的想法,教師不要不屑一顧;對于出乎意料的想法,不要有先入之見;對于不恰當的想法,不要輕易否定。”要引導學生把各種想法輕松自然地表達出來。這樣的語文課才能解放學生的心智,才能讓學生的能力盡情地釋放出來,才能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這樣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動起來,讓語文課“美”起來!
2.培養學生的自主調研能力
學生的自主調查研究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要讓學生動起來,應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活動的舞臺,我們語文教師應該把課堂中進行學習實踐活動的權利還給學生,使學生在生動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充分鍛煉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學生學什么內容、用何種方式、哪些人一起,全由學生自己決定,教師只當旁觀者,給學生做指導,提看法。當然,教師也應適時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深入生活,聯系語文學科,多做一些調查研究。如,讓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語文,收集民間語文形式,從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體味民間語文的智慧與魅力。讓學生搜集有關月亮的故事、詩句、歌詞等,感悟中華民族對月亮的深情與寄托。帶學生漫步古詩苑,學唱古詩,給古詩配曲,給古詩編舞,學生在自主探究實踐中深刻地領悟詩詞內涵,含英咀華,領悟到詩詞的旋律美和節奏美,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這樣靈動的語文課堂就像一篇躍動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它是智慧的課堂,是和諧的課堂,是充滿活力、激情奔放的課堂,更是充滿美的享受的課堂。
每一位學生都會愛上這樣的語文課。
三、“美”在讀中
讓語文課“美”起來,還得讓學生讀起來。課堂上最美的聲音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三分文章七分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些名言表明了朗讀在語文課堂中具有非凡的作用和意義。沒有朗讀的課堂,只是“滿堂灌”“滿堂問”,課堂的氣氛會是沉悶無趣的,更無美感可言!學生又怎么會喜歡?
朗讀的過程是一個欣賞美、鑒賞美的過程,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可以使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畫卷,變成優美動聽的歡歌,變成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有感情的朗讀又如一味“興奮劑”,撞擊著學生的耳膜,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學《沁園春·雪》這首詞時,我指導學生運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充滿感情地進行反復朗讀,學生真切地感知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毛澤東的偉大抱負和毛澤東詞風的雄健豪邁,這就是朗讀的魅力!
朗讀,可以讓學生領會、領悟語文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朗讀,可以讓學生發展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培養創新精神,提高人文素養。朗讀,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少了些熱鬧與浮躁,多了一份深刻與深沉;少了一份匠氣,多了一份美感!
要想讓語文課真正“美”起來,我們必須還語文課堂朗朗書聲,讓學生大聲地讀起來!讓學生在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總之,要想使語文課真正“美”起來,必須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真正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讓每個人都在語文課堂上樂起來、動起來、讀起來。如此一來,語文課堂自然便“美”從中生,“趣”從中來,我們的語文課堂便會情趣盎然,美不勝收。
參考文獻:
[1]于漪.語文教育論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尚健麗.享受理想的語文課堂.長興一中,2007.
[3]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廣東省茂名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