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海
摘 要:“看到歷史,我的腦袋就疼”,這是目前學生學習歷史的普遍感受。本是一門趣味盎然的學科,何以如此呢?我想主要問題在于目前歷史教學總體上來看仍以應試為主,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學習很被動,從而造成學生視覺疲勞,失去興趣。自然問題就出來了,悲哉!
關鍵詞:歷史教學;有效整合;教學資源
針對以上情況,我認為必須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認識問題,二是做法問題。認識問題就是須認識到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清代思想家龔自珍說:“當以良史之憂憂天下。”而具體該怎樣來做呢?怎樣才能既提高學生興趣,又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養呢,我想有效整合歷史教學資源是關鍵。
歷史教學資源包括:歷史教材、文字材料、圖片、音頻、視頻、歷史遺跡遺物,甚至還有我們的學生等。歷史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能突破我們傳統的常規思維,用不同的視角審視歷史,它能很好地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并完全遵從史學“論從史出”“史論印證”的原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歷史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呢?
一、精心構想,巧妙設計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精心提出構想。教學思路設計至關重要,它直接引領著一種思維,是學生探索前行的指南針。在教學設計上,首先縱觀整課或整單元的基本結構情況,抓住主線,明確要呈現的內容和目標。然后思考體現的方式和方法,這里大有文章可做,根據視角需要,有時可重組教材,有時可顛倒順序,有時以總體引出局部,有時由局部反映整體。最后形成知識結構體系。其結構間以創新的手法,采用具有新視角的短語提法來反映史實情況。如,講四大發明時,我們采用“影響世界的科技”來體現;講元朝的建立時用“蒙古人統治的時代”等來體現。這樣從另一個視角去認識歷史,既新穎,又能引發學生興趣,同時又有利于學生記憶掌握。
二、恰當選材,簡潔有效
在構想形成設計后,就需要恰當的資源來說明印證史實結論了。選擇什么樣的材料,一定要根據需要,遵從于真實性、有效性。既要直觀,又要簡潔,便于理解和分析,歸根到底,一定要有效。如,講《經濟重心南移》一課,我們可以從西漢時“江南地域遼闊,人煙稀少;可從山澤中采集植物果實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南朝時“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南宋時“國家根本,仰給東南”這三則文字材料來說明經濟重心南移;在講《新中國的成立》時就可采用一段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視頻,學生對這一句話的深遠意義,既能很好的理解,又能永存于心。選擇材料資源一定要牢記,材料資源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為說明和論證而設計的,選擇材料一定要有有效性。
三、有機融合,精彩展示
在設計和資源準備就緒后,采用何種方式去整合呈現呢?根據設計的需要,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也可采用講故事、演講比賽、表演等形式來把資源恰當地、合理地貫穿于教學之中。如,講《鴉片戰爭》可采用多媒體展示;講《和同為一家》時可分組采用表演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愿望與唐朝強大的尊榮。充分根據設計思路和準備的相關資源材料,并用一定的語言編排組織起來,讓學生感知歷史,親身經歷,自然課堂更加精彩,學習更加有效。
總之,歷史教學是一門有趣的藝術,不是一潭死水。只要我們能有機地整合好歷史豐富的資源,歷史教學會讓你更加精神,學生會更加精明,課堂會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