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百塘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當前常用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因得到了廣大教師的認可而廣泛應用。在數學教學公開課、各級優質課評選中,每位授課者或多或少地都會使用小組合作的探究方式。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生發展;小學數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實施“合作探究”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并照顧到所有學生。本教學中,不僅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嘗試
教學過程中,我對應用小組合作進行課堂教學做了深入探索。起初,我是把幾個相鄰座位的學生圍在一起,對要探究的問題或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結果多次出現了缺陷。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二節“小數乘小數”時,我本以為學生已有了“小數乘整數”的基礎,就直接分小組合作探討“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我首先通過這樣一個問題:“一塊宣傳欄長1.2米,寬0.8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結果,僅用了6分鐘的時間各組就紛紛得出了計算結果。隨后,我又出示了幾個類似的題目,各組又很快算出了結果。這時我才讓各組總結“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經過5分鐘的討論,各組又得出說法不盡相同但觀點一致的結論:“看因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從積的右邊起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這顯然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一切似乎水到渠成、順理成章。隨后我給每個學生下發一道調查性題目:“你是怎樣知道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的?或者說一說你在小組內做了些什么。”結果,全班45名學生中,只有12人是通過名數變換發現的(目標達成數);有9人是通過幾道計算題的計算結果發現的(觀察別人得出的現成結論數,即他們的結論不是通過探索得出的);其他24名學生無從談起,根本不知道上述結論是怎樣發現的(這是隨聲附和)。由此可見,真正從小組合作中得到收獲的僅占全班人數的27%,這顯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此后,我又做了多次類似的嘗試,結果幾乎一致。
二、合作小組重組的積極嘗試
在以上多次小組合作探索的過程中,我對每個小組以及各小組每個學生所充當的角色做了記錄,并進行了分析,重新組合。把原來在組內處于中心地位的(探索能力強的)學生分為兩個小組,要求這兩組在活動過程中,除了要完成全班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務以外,再附加一至兩個探索項目,爭取獨立完成;把原來在組內處于被動地位的(探索能力一般的)一部分學生分為三個小組,他們要完成全班需要共同完成的任務,對他們不作重點輔導;把原來在組內處于附和地位的(探索能力較差的)一部分學生也分為三個小組,他們要完成全班需要共同完成的探究任務,對他們除了加強鼓勵以外,還要做重點輔導。這樣,每個小組的學生在本組內的地位基本相同,在合作過程中,他們都能爭先恐后,積極探索。
合作小組重組后,那些原來在小組內沒有“資格”發言的學生,不再有自卑感,在新組中也表現得積極活躍,唯恐自己再度落后,大膽探索,爭先發言,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能夠主動向我尋求幫助,我自然會引導他們得出結論,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由此激發了他們的自信心,他們由被動附和式的學習變為主動探求新知,爭先展示自己的才能。而那些優勢小組不甘心動搖自己原來的“霸主”地位,總想提前而圓滿地完成探究任務,因此,他們的積極主動性更高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再次對小組合作效果進行了檢測,連續三次的結果表明:全班學生都能動起來,目標達成度(人數比例)均超過80%。
三、小組合作過程中的創新
我在安排小組合作時,并不都是一旦提出問題便立即開始合作,因為這樣的過程有時會制約學生的個性發展。為了能讓每個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有效的發揮,解決有些問題時我先讓學生在自己的原位上操作一會兒或思索一會兒,然后再合作交流。這樣,他們不但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夠取長補短,得出更科學、更完美的答案。例如,在探索“梯形的計算方法”時,首先讓每位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自主設計方案,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然后再小組交流,確定最佳方案。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巡回發現:有28名學生自主設計出了能夠計算梯形面積的方案;再經過合作交流,其他17名學生從中得到啟發,也設計出了正確的推導方法;最后,我們從各組的匯報中選擇了5種較好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比我預期的3種還多出2種。通過這次活動,每個學生不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還對其他同學別出心裁的設計方案刮目相看,全班學生不但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還收到了互相尊重的效果。
由此可見,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著實有效。只要組織得當,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更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發掘他們的潛能,使每個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吳艷芹.淺談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吉林教育,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