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花
摘 要:在初中化學實驗課上,化學藥品使用方式的正確與否影響著教師和學生的身體健康。在人教版的教材中,一些實驗的操作方法也是需要加以改進的。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一些實驗的污染雖然較輕,但是從小讓學生使用正確的實驗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綠色化學的意識。
關鍵詞:綠色教學;初中化學;實驗
每種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隨著化學的進步與發展,化學在各個領域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化學產品大大地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為人類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由于化學藥品的濫用,出現了一系列危害環境的現象。在21世紀,由于化學污染造成的環境問題在逐年增加,它們嚴重影響了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所以,為了控制這種現象的進一步惡化,化學要向綠色化方向發展,在世界上形成一個“綠色化學”領域,這是一個專門面向化學研究的領域。初中這一時期正是化學入門的階段,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化學學習的時候,因此要抓住這一黃金時期,在學習中給學生樹立起綠色化學的意識。教師應該積極鼓勵學生從小事做起,樹立保護環境、實驗綠色化的觀念。
一、初中化學實驗課教學現狀
在經過對初中生的化學實驗課的調查發現,一些化學實驗的教學指導方法是有待改進和提高的。我國目前的初中化學教學中,特別是一些農村的和中等城市的教學中,化學實驗設施不夠完善,部分學校的化學實驗器材不充足,廢物處理的設施也不齊全,這樣對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這樣的條件下,一些實驗廢棄物只能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去。在實驗中的一些有毒氣體不能充分地處理,它們排到大氣中,對教師和學生的健康造成影響。如果我們忽視這些污染,日積月累,給師生帶來的健康的影響會進一步加深。所以,初中化學教師要從自身出發,結合學校的教學環境樹立綠色化學的意識。在日常教學生活中,教師要改善學校的實驗設施杜絕污染現象的發生。
二、如何構建“綠色化學”實驗課
初中化學教師在教授實驗課程的時候要重點把握實驗環節和實驗產物的處理。在對綠色化學實驗課的探索中,教師要結合實際和學生的實踐情況來進行教學。
1.增強學生環保觀念
學生在初中階段正是一個人學習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教師在化學實驗課上可以加強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綠色化學觀念,使學生養成一個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學生在化學實驗課上養成牢固的環保綠色觀念以及合理地分配回收實驗之后產生的廢棄物的習慣,不僅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而且還會增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所以,一定要培養學生從點滴的小事做起。例如,在測試雨水、自來水的pH值的實驗時,學生可以通過自來水的pH值來檢測環境的狀況,看看當地的水資源是否可以安全飲用。檢測雨水的pH值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當地的空氣質量狀況。通過對這些數據的監測和觀察,學生可以切身地感受環境的變化,接受事實的影響,逐步養成綠色化學的觀念,提高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他們保護環境的緊張感和危機感。
2.加強對實驗環節的控制
在初中化學實驗的時候,有一些有毒氣體會由于器材和設施的限制而散發到環境中。但是在實驗環節中加以嚴格控制,就可以大大減少有害氣體的逸散,從而降低對人體的危害。例如,在做硫的燃燒實驗時,因為在硫的燃燒中會產生有毒的SO2,排放到在空氣中會造成酸雨。這個實驗是在開口的儀器中進行的,雖然在容器中會加入水收集尾氣,并且會覆蓋上一片毛玻璃,但是這樣并不能完全把尾氣吸收干凈,一部分SO2還會逸散到大氣中,一樣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教師這時可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實驗加以改進。將蓋在集氣瓶上的毛玻璃替換成一張用飽和Na2CO3溶液浸泡過的紙片。這樣可以把集氣瓶中水未充分吸收的SO2在瓶口與濕潤的紙片上的Na2CO3反應,將尾氣充分處理。通過對實驗的改善,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而且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3.合理處置化學實驗產物
在化學實驗中,有些實驗產物會對環境產生污染,直接排放會對環境產生不同程度的破壞。例如,在酸堿實驗的教學中,進行完對酸堿性質的探討后,實驗剩余的廢液殘留著酸、堿,直接排放到下水道中,會對下水道設施造成損壞。所以,對試驗過后的產物,能回收的要盡量進行回收利用,而不能回收的要集中倒入廢液缸中,在進行凈化處理后確保對環境無危害后再排放。
總之,在初中化學實驗教育上,教師要積極地幫助學生提高“綠色化學”的意識,培養他們保護環境、實踐創新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本領,從自身做起,養成在化學實驗中循環利用實驗藥品的能力。“眾人拾柴火焰高”,綠色化學的推廣要更多的人加入,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化學實驗教學綠色化的發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活下去。
參考文獻:
[1]薛秀芳.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綠色化學理念的效果分析[J].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1(12).
[2]馬銳.淺談初中化學實驗的綠色化[J].青春歲月,2011(06).
[3]孫方曉.校本課程開發的探索與實踐[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