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榮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作為基礎性學科,是新課程改革下改進的重點課程之一,語文教育的基礎性在小學教學中的地位顯得更加的突出,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和能力,本文主要依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對小學語文開放性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究,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課程改革 小學語文 開放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2(c)-0140-01
新課程改革下,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質量及教學形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部雖不斷在加強課程改革的力度,但我國受我國教育體制的整體影響,課程改革從形式上更改了教學,但深入教育體制的應試教育的思想,卻一直影響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F階段,轉變整個教育界的學習觀念,將新課程改革深入執行是當前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我國小學語文教育是少年時期學生的語言啟蒙,應試的教育模式只會扼殺學生的語言天賦。開放性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能力的開發為首要目標,從課程的整體設計到課程的學習重點,都以培養學生開放化的創新能力為前提,從而達到學會學好小學語文課程的目的。
1 小學語文教育理念的開發化
教學理念是教學的方向,是教育者進行教學的指導思想,因此,理念的選擇和堅持對于語文教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傳統的語文教學理念是以應試為主要的目標,將教材中的內容以考試為標準進行重難點的劃分,這種以考試為主的教學理念對于小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應該遵循開放化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的價值性,在緊密結合教材的同時,對于教材中的禮儀、品德等內在的思想應該著重的進行教學,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小學語文的應用當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多是對于字、詞、句的認識和應用,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應該從小學語文這門課程開設的意義上來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通過小學語文教學,我們應該讓學生學習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語言的精髓,這些都不是通過簡單的考試所能體會到的東西,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語文教材開放化的產物,通過教材與生活的融會貫通,提出學習的本質要求,語文教育是語言、思想的學習和傳播,因此,只有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理念,并堅持理念所要求的教學目標,來進行語文教育的改革,才能達到新課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2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化
2.1 豐富課外知識,開放化教學資源
語文課程是源自于生活豐富多彩的場景,僅僅通過教材的課文和講解,還是遠遠不夠的,教材資源畢竟有限,作為老師,在講解課文的同時,應該多準備相應的課外資料,通過課文的講解將課外知識貫穿其中,在豐富了學生知識的同時,對于課文的理解也能更加的深刻,除了教室自己準備以外,也可以將搜索課外知識制定成預習的任務,例如,文章中正好要學習一個新的成語,在課文學習之前,可以安排學生在家里自行查找成語的典故,可以通過其他的書本、網絡或者是電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索和努力,了解成語背后的故事,并進一步理解成語的意思并牢記它,通過這種形式不僅最終能達到應試教育的目的,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水平,添加課外知識的方式改善了傳統語文教學枯燥的抄寫和記憶的形式,開放化了教學內容和形式。
2.2 多樣化學習方法,提供自主選擇方式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接受能力和個性的不同使得學生在學習同一種事物所適應的學習方法也是截然不同的,中國教育是集體式的教育方式,一個班級少則30~40個學生,多則達上百個,然而老師只有一個,也就是說一個老師所指定的教學方式往往要應用于眾多的學生身上,這種統一集中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我們提倡對于學習方法應該提供開放化的選擇方式,讓學生擁有一定的開放學習空間,相信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例如課后作業的布置,可以設定多種的方案,讓學生自由的挑選,只要作業所能達到的目的是一致的,開放化的學習方式,更加貼近學生,符合大眾化的學習需求。
3 小學語文教學環境的開放化
3.1 學生座位的靈活調整,保持課堂新鮮度
小學生對于課堂環境的要求往往要比高年級學生要高,小學生年齡較小,對于生動形象、富有趣味的、靈活多變的東西往往能提起學習的興趣,因此,要開放化小學語文教學,對于語文教學的環境的開放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我們可以適當對小學生的座位安排進行變更,在進行特殊的公開課或者是活動的時候,老師往往會把座位擺成圓桌式,這種新鮮的模式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我們可以借鑒這種方式,將座位變化引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殊需要,更可以帶學生到野外進行授課,這種開放的課堂更能吸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進行語文的學習。
3.2 維持融洽師生關系,形成教與學之間的開放化
老師與學生是教育的兩大主體,主體之間的關系處理影響著教育的質量,師生關系的處理,也是語文教育的關鍵所在,在傳統的課堂中,老師只是一味的教,而學生一味的學,老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學生是教學的受體,學生對于教學的感受對于教學的改革來說是非常直接的信息,師生之間的關系要維持融洽,作為老師,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待問題要耐心解答,對于成績不好的學生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在課堂上要與學生維持平等的關系,提高學生地位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更加愿意參與到學習當中去,提出的要求和問題,老師要多征求學生的意見,學生的積極參與問題的反饋更加有利于教育形式的優化和提高,教與學之間不再是單項的信息傳遞,而形成了一種開放式的互動。
參考文獻
[1] 何蓮瑛.為孩子的成長鋪就綠色通道:淺談開放性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2,14.
[2] 許冬梅.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上),20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