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美蓉
摘 要:任何運動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在體育教學中,不能只要求學生做機械的模仿練習,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學生心理活動規律,啟發和培養他們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只有啟發他們積極思維,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體育教學;心理活動;積極性
體育課和其他課程一樣,也是一種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下,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學習,改變“要我學”的被動學習態度,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參與、共同研討的教學過程很重要。所以,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僅有教師的積極性是不夠的,必須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我認為,作為教師,掌握學生的心理規律,然后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途徑。
一、抓住學生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
好奇心,在心理學中認為,是個體遇到新奇事物或處在新的外界條件下所產生的注意、操作、提問的心理傾向。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低年級學生由于剛剛參與體育課的學習,對體育課的教學內容不甚了解,所以教師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設計一個有趣、歡快的情境作為開始,讓學生對這堂體育課產生興趣,擁有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進知識的大門。例如,在進行前滾翻的教學時,可以用故事、圖片等方法描述“刺猬的自我保護”,提問學生“你會嗎?”“你想試試嗎?”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引出本課的內容與重點,繼而開始學習。精彩的課堂導入不僅能很快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會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促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二、推崇學生的“偶像”心理
學生的身體行為大多是從模仿開始的,但是我們的體育技能的學習又不能僅僅停留在模仿階段,應該要“定形”。在進行技能的教授時,我們的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偶像”心理,讓學生崇拜自己,喜歡自己。當教師在完成一個技能動作的示范時,學生會發出驚嘆:“哇!”“老師真厲害!”“我也可以的!”等等,這樣才能讓他們愿意學,甚至有超越教師的想法。例如,在進行一些動作技能的學習,如呼啦圈、運球、花樣短繩、跳山羊等技術動作時,教師必須有正確且精彩的示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其主動去學習。當然,這樣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必須強化自己的基本功,不斷提高專業素養。
三、用學生的興趣愛好激勵并取代“懶惰”心理
現在的學生大多都不喜歡跑步,一聽到要跑步就叫喊或請病假,更談不上對于跑步有興趣和習慣了。可是速度和耐力素質是我們身材素質的兩大基礎,那么如何才能用學生的興趣愛好來提高學生跑步鍛煉的積極性呢?例如,籃球運動是學生最喜愛的,他們打起籃球來就生龍活虎,什么都可以忘記。如果教師有意識地多組織籃球比賽,使學生的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不知不覺地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同時,針對許多學生在比賽中體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動的現象,教師及時指出,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是打好籃球的基本保證,這樣學生就能較自覺地練習跑步,教學效果就要好多了。用學生愛好的其他運動來代替,讓學生從無形中鍛煉其本身較為薄弱的身體素質。
四、充分運用“團結合作”的競爭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體育教學中,在游戲、足球等教學中,避免不了會有比賽,出現競爭,那么教師應該適時地運用這種競爭心理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效率。例如,在進行足球教學前,可以先指導學生觀看一些精彩的比賽瞬間、進球瞬間等,讓學生了解教材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再以學習后進行同班的教學比賽,也可以是與其他班級交流比賽為誘餌,引導學生認真學習動作,打好基礎,為班爭光,這樣的效率會更好。
五、利用學生的“爭強好勝”心理
學生的特點是爭強好勝,渴求表現自己,競爭又是體育的最大魅力所在。在教學時,由于學生都是初次接觸,因此可以說是同一起跑線。所以,在教學中應創設競爭情境,提供競爭機會,讓他們在競爭中展示自己,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但是也因為學生的個性差異,對于學生掌握動作時的要求也不同。相對差一點的學生,可能就會失去信心,沒有練習的動力。那么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能力分類,然后利用學生的“爭強好勝”心理,讓他們帶著“不能輸給其他學生”“他能做的我也能做”等思想,用不同的鼓勵方式激勵他們。競賽的內容、形式要多樣化:個人與個人,小組與小組的比高、比遠、比快、比反應、比質量、比作風等,競賽結束時,教師必須進行小結和講評,表揚優勝者,以示鼓勵,滿足青少年的好勝心理;對于失敗的學生則要鼓勵他們振作精神,爭取再賽的勝利。例如,對于缺乏自信、動力的學生,可以給予考核加分的獎勵;對于身體機能較差的,可以用降低標準、物質獎勵的方法;對于成績優異,又有點驕傲的學生,可以分派任務,帶領徒弟,這樣既能幫助其他學生,又是對他的一種提高。
六、正確把握學生的“喜新厭舊”心理
學生精力充沛,通常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說明他們喜新厭舊。他們喜歡多變的、手段新穎的練習方式,所以多樣化的練習形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例如,準備活動不能老是采用一成不變的跑步和做操,機械地枯燥地重復動作,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假如教師能結合課的內容和教學任務,變換成“小矮人”走、側身跑、交叉步跑、后退跑、“三步上籃”跑、變速跑、花式圖案形走、跑,雙人操、輕器械操、活動性游戲等等,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加。
七、貼合學生的“驕傲”心理,讓他體驗成功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學習獲得成功而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學習興趣。”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及時、公正、客觀的評價,能積極影響學生的心理活動。對學生微小的進步,及時積極肯定的語言加以鼓勵和表揚,都能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加深對體育課的感情,提高學習積極性。對學生的鼓勵和表揚除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評價語言,如“很好”“有進步”“不錯”“繼續努力”等外,教師還要用體態語言來評價學生,如一個微笑、發自內心的點頭、有力的掌聲、親切的撫摸等。評價要準確,特別注意對不同對象掌握不同分寸。對有驕傲情緒的學生,要促使他們虛心,看到自己的不足,自己有進步,也希望其他同學一起進步。對基礎差的學生應注意觀察,只要有微小的進步就要肯定,沒有進步的相信精誠所至,也能金石為開,也應鼓勵以激發信心,不能冷落、視而不見。
激發運動興趣是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對體育課不感興趣的學生,他會因為體育活動需要付出較多的體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如果他對體育課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學習中必然精神飽滿,積極主動,認真參與。學生常以自己直接感興趣的東西作為學習的動力,我們要善于捕捉學生的這些心理特征,利用這些心理規律安排教學,啟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激勵他們的學習興趣,真正地把“要我學”轉化成“我要學”。
參考文獻:
[1]柳斌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書(二)[M].長城出版社,2000-08.
[2]范啟瑞.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探討[J].山西體育科技,2002(03).
[3]仇紅斌.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提高體育課堂實效[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09(09).
[4]劉明強.體育課如何運用心理活動規律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J].教育教學研究,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