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偉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以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小學數學;參與;問題情境;師生關系
在數學課堂中創造學生參與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相對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而言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誠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主人,使他們切實感受到成為學習主人的真正樂趣。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使學生在體會成功喜悅的過程中輕松地掌握數學知識。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
數學作為一門科學性學科,探究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對數學的發展起著推動性的作用。因此,在新課改的影響下,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給學生營造獨立思考的機會,使學生在成功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學習《不含括號的四則運算》時,在授課的時候,我給學生創設了以下問題情境:(1)圖書館里有故事書98本,今天借出48本,還回20本,請問,圖書館有故事書多少本?(2)一輛公交車,在第一站時,車上總共有30人,在第二站下去了6人,同時,又上來了3人,請問現在公交車上有多少人?這兩個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這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感受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當學生獨立解決這些問題時,學生的學習信心會大大得到提高。
二、創造操作機會,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學生學習應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創造一些動手操作的機會,以使學生在擺一擺、疊一疊的過程中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進而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梯形面積的計算》時,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理解、掌握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梯形的面積。所以,在授課的時候,首先,我引導學生制作一個梯形,不限制是不是特殊的梯形;其次,引導學生通過折一折的過程將梯形分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引導學生感受梯形面積公式的形成過程,逐步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又可以使學生體驗成功學習的喜悅。
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參與的機會,使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本質,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三、和諧師生關系,營造數學參與的氛圍
新的教育理念,使師生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新的師生關系應該是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然而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融洽的課堂氛圍,為實現高效的數學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就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項任務。因此,只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有利于學生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才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當中,才有利于師生在教學活動中共同合作,為實現教育目標共同努力。
總之,數學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給學生創造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感受數學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感悟到數學的價值,進而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參考文獻:
牛智鳳,王利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作者單位 江西省廣豐縣湖豐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