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有聰
摘 要:所謂的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材知識,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關鍵詞:語文素養;小學;問題;審美;視野;情感
語文是最接近學生心靈的學科,因此,教師要借助語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有闡述:“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價值,以促使學生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
一、語文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
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的語文課堂還保持了簡單的知識傳授模式,教師的任務就是教授知識,提高升學率,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知識,應對考試。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就只是如何應對考試,語文教學的價值、學生的語文素養等都沒有得到體現和提高。最終,形成的結果是,我們的課堂打造出來的大部分是“高分低能”者。
2.片面地理解語文素養的概念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開始重視,但部分教師對語文素養的片面理解使得學生依舊得不到全面的提高。如,一些教師認為,語文素養只包括語文的積累、語感,語文學習的方法和習慣以及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等等,往往忽視了情感態度、審美能力、知識視野等方面的培養。因此,教師要糾正自己的思想,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真正將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貫徹到語文教學當中,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借語文教學活動,提高審美能力
語文的世界是美的世界,語文教師應該讓“美”在語文課上生動起來。然而,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視“美育”,往往不能將語文知識傳授和情感教育相融合,所以,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下,教師要更新思想,借助語文教學活動,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促使學生獲得全面健康的發展。
例如,《金色的草地》是一篇描繪大自然魅力的文章,在授課的時候,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蒲公英:“上面白白的、一根一根的就是蒲公英的絨毛。請問,若是一大片草地應該是什么顏色的呢?(綠色)是的,但是,有一個小孩卻看到了一大片金色的草地,來吧,我們去看看這篇神奇的草地。”進而,引導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使學生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
2.擴大語文閱讀面,拓展學生視野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受閱歷的限制,接觸到的人和事有限,當然,閱讀面也是有限的。而且,隨著社會的信息化,書本上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了,因此,教師要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逐步拓展學生的視野,進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倉庫。
例如,在學完《大禹治水》后,我并沒著急進行下一節課的講授,因為我看到學生喜歡聽一些傳說和寓言,所以,在授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將自己讀過的其他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講給學生,如,夸父逐日、共工怒闖不周山、精衛填海、神農嘗百草等,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開闊視野,而且,閱讀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
3.立足語文教材,培養情感態度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語文教材,充分發揮語文的魅力,進而,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
例如,在教學《日月潭的傳說》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授課時,我并沒有直接進入正文的講授,而是引導學生思考了一個問題:“假如,我們生活的地方沒有了太陽和月亮,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最終,教師給予總結:“沒有太陽和月亮的地方是不是很難生活下去呀?”學生異口同聲:“是。”“據老師所知,太陽和月亮被壞人拿走了,要想找回來的話,需要翻過一座座高山峻嶺,渡過了一條條大江大河……歷盡許多困難,請問,有同學愿意去嗎?”接著,我詢問了幾個學生,并順勢將學生引入了正文的學習中,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便很容易感悟到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體會他們見義勇為、舍生忘死、為民造福的高貴品質。進而,讓學生通過相關的學習,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得到提高。
總之,教師要挖掘語文教材內容,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而,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桂芝.淺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J].學周刊,2011(11).
[2]張傳經.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J].新課程學習:上,2011(04).
(作者單位 成都師范銀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