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成
摘 要:新課標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所謂“主體性”就是指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在教學中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提出了靈活駕馭教材,科學設計過程;營造良好氣氛,建立和諧關系;提高教師素質,實現角色轉變;注重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技能四種方法來提高小學生在數學教學中的主體性地位。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主體性
一、靈活駕馭教材,科學設計過程
主體性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實施素質教育,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要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教材的編寫意圖。在把握大方向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制訂教學目標,抓住重點和難點,科學設計教案和組織學生學習。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這個“材”指的是教材,也是學生。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學生要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課堂中巧妙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魅力下集中精神,激發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促進他們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到教學中。靈活駕馭教材、科學設計過程的關鍵在于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
這不但有利于教材內容的準確把握,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通過抓住重點和關鍵引導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從而將學生始終擺在主體地位上。
二、營造良好氣氛,建立和諧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的課堂氣氛是主體性教育得以實施的重要條件。創造良好氣氛,建立和諧關系要求教師從兩個方面進行努力。(1)把微笑帶進課堂。微笑不僅代表一種友善,給人以親切溫暖的感覺,而且能將教師對學生的殷切期望傳達出去。學生受到鼓勵,更容易相信教師,從而給予教師積極主動的回應,從而以最佳的主體精神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對于學困生而言,教師的微笑可以有效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畏懼感,輕裝上陣,輕松愉快地參與教學。(2)把競爭帶入課堂。小學生幾乎都喜歡表現自我、展示自我,在數學課堂中引入競爭機制,可以有效促進所有學生“比、學、趕、超”,形成你追我趕、相互超越的競爭環境。最后是把鼓勵帶進課堂。
三、提高教師素質,實現角色轉變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的過程。”在主體性教育下,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教師退居為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角色的轉變,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一方面,教師要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課堂的參與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另一方面,要從以往的教學支配者和控制者轉變為組織者和指導者、促進者。教師不再是靜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動態知識的研究者,這種角色關系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賴教師的自身素質的提高,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科學文化、教學業務等方面的素質。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豐富自己的教育理論知識,不斷加強這方面的學習,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其次要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和從事科研工作的技能,“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教師對知識的傳授不只是照搬課本,更要形成自己的心得體會;最后是結合日常教育工作開展教學研究,教師承擔的遠不止是文化傳承,還有教育研究,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更新教學方法應是每個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
四、注重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技能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不知道目標,也不知道方向,只是被教師牽著一步步向前走,死記硬背,無怪乎當別人問起“你學會了什么”時,學生總是覺得好像什么也不會,時間一長,學過的知識更是被淡化得所剩無幾。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學生獲得的知識都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而是在教師的灌輸下和死記硬背的過程中復制的,這樣學生對知識的印象自然也就不深。主體性教育提倡教會學生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和學習方法,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首先,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單純的講解只能讓學生短時間內獲取教材的內容,而不能讓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中要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獲取知識。其次,在“說”的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歸納知識。包括讓學生“說”來理順自己的思路,總結方法,讓教師“說”來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和思維方式,以便及時發現問題。最后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歷練,去辨析,從而獲得知識和技能,并鍛煉其思維能力。
對于教師來說,學生會用、能用已有的知識,通過“教”達到“不教”的目的也就實現了,而讓“不教”勝過“教”,正是主體性教育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程文東.小學數學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
(作者單位 云南省祥云縣子乍苴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