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
摘 要:紙是一種隨手拈來又可以變化出不同造型的材料,而剪紙是我國民間的傳統文化。在民間,有很多剪紙藝人,他們用小小的剪刀靈動地剪出了一個個精美的作品,折射出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和美麗的心靈,而且,通過剪紙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剪紙;教育策略;寓教于樂
為了充分弘揚地方文化,我班通過開展“剪紙樂”園本課程的探索與實踐活動,讓幼兒在剪紙活動中不僅獲得各種能力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體驗剪紙的樂趣,激發幼兒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通過小小剪紙剪出大智慧。
在開展“剪紙樂”課程中,教師是班級課程管理的主體,擔負著課程探索的職責,對于課程的探索要體現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
一、創設適宜的環境,激發幼兒剪紙的興趣
教師除了要為幼兒營造一個寬松、平等、和諧、家庭式的生活和學習氛圍外,還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環境,激發幼兒剪紙的興趣。
我們邀請了當地民間剪紙藝人為幼兒展示剪紙藝術。民間剪紙大師剪出的栩栩如生的作品深深地吸引著幼兒,然后讓幼兒現場嘗試剪紙,讓他們觀察紙在小小剪刀下的變化,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教室的墻壁上、走廊上、窗戶上,我們都貼上或懸掛著各種剪紙作品,將幼兒熟悉的事物,如蘋果、小花、小鳥、菠蘿等通過剪紙形式展示出來,通過在環境中布置剪紙氛圍,讓幼兒在欣賞中激發幼兒剪紙的樂趣。
二、運用有效的教育策略,教會幼兒剪紙的方法
在課程實施中,我們要關注和重視幼兒經驗的自主積累和能力的主動發展,注重教育策略的運用。在教學中,我們大膽嘗試運用新方法,使教學方法多元化,不斷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自主習得方法。
小班孩子年齡小,幼兒小手肌肉發展還不協調,力量也不夠,所以使用剪刀有困難,對剪紙的興趣也大大減少了。在手指游戲中,幼兒對于“大拇指是爸爸,爸爸開汽車,嘀嘀嘀;食指是媽媽,媽媽洗衣服,搓搓搓;中指是姐姐,姐姐會跳舞,啦啦啦……”這首兒歌非常熟悉,我們就利用這首兒歌創編成一首新兒歌:“小剪刀,向前伸,兩個山洞豎起來,上面山洞爸爸鉆,下面山洞媽媽姐姐鉆進去,小剪刀和寶寶樂開花。”兒歌一念,小朋友都特來勁地做起了手指鉆山洞的游戲,在做的過程中幼兒很快就掌握了正確的握剪刀的方法。
“開火車”的游戲是小班幼兒耳熟能詳的游戲,幼兒非常喜歡玩。剪刀會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就像正在行走的火車,而躺在紙上粗粗的黑線就像穩穩的鐵軌。根據幼兒的興趣點,我們編出一個“剪刀開火車”的剪紙游戲。引導幼兒當“剪刀火車”司機,需要使“火車”行駛在黑線——鐵軌上,在幼兒練習時還附上改編歌曲“轟隆隆,轟隆隆,剪刀火車開,轟隆隆,轟隆隆,火車開來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火車到站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剪刀火車到站了。”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多次興趣盎然的游戲中,幼兒很順利地就學會了剪直線。同樣方法,引導幼兒火車要轉彎,可以教幼兒剪曲線等。
三、將剪紙活動與主題活動相滲透,寓教于樂
在課程探討中,我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遵循幼兒已有經驗,選擇性地組合和運用教材,自主地調整課程內容,構建不同的主題課程,使班級主題課程的構建體現個性化。
在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中,我們注意挖掘與剪紙相融合的活動,同時考慮到現在幼兒正在練習使用剪刀剪直線,我們將原有課程進行了一些調整。如,在“新年到了”主題活動中,剪紙裝飾“彩蛋”、制作“彩鏈”等,掛在教室門口、活動室墻上,表達自己迎接新年的快樂心情,使剪紙活動更具趣味性,不斷激發幼兒創造的積極性。
四、利用區角活動,給予幼兒張揚的空間
幼兒剪紙能力的發展不是一日之功、一招之力,而必須經幼兒長久的自身實踐操作與環境的互動才能得到,而區角的作用,正好滿足幼兒的這一需要。在區角中,為幼兒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使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由的操作空間,可以讓幼兒的創造力
得到盡情張揚。因此,根據幼兒需要,我們創設了“剪紙樂”活動
區域。
在區角活動中,我們也能夠更好地關注有差異的孩子。婉茹寶寶剪紙比較流暢,當別的幼兒練習剪直線條時,我們就為她提供了剪曲線的材料。徐霽寶寶動手能力比較差,還不會用剪刀,我們就耐心地指導他學習使用剪刀。通過區域中的個別指導,彌補了集體教學活動中個別指導的不足,讓每個幼兒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五、重視多種資源的利用,讓資源共享
在開展本土文化的開發和利用中,我們充分挖掘社會、幼兒園、家庭以及多媒體等多種資源的利用,豐富幼兒的感官體驗,綜合多種教育因素,靈活地、創造性地加以選擇,作為班級課程的基本資源。
我們定期邀請民間剪紙藝人為我們的指導老師,引領我們走進剪紙樂園。我班揚揚的外婆是一位退休的美術教師,我班許多供幼兒欣賞的剪紙作品就出自她手。幼兒園的走廊里、圓柱上、墻壁上到處都有剪紙作品,我們在散步時會引導幼兒一一欣賞,介紹每一幅剪紙作品的名稱和故事。當家長了解我們的剪紙課程后,很多家長都能及時了解剪紙信息,在家庭中為幼兒營造剪紙氛圍,達到了家園教育的一致性。
六、課程活動后及時反思,不斷提升教育行為
在每次課程活動后,我們都要進行及時的反思,敢于對幼兒有價值的活動行為進行有效的反思,做到自己與自己對話,進行自我質疑,進行自我解惑,不斷梳理自我教育行為,在反思的過程中調整課程,提升自己教育行為的有效性。
如,在制作“彩鏈”時,我示范將彩鏈按照“紅色、黃色、綠色、藍色”的順序進行依樣排列,可是當幼兒操作時卻沒有按照顏色的順序進行制作,作品是“慘不忍睹”,幼兒也失去了制作的興趣。反思這個活動,我認為出現這樣的結果與我不當的教學行為有關。首先,幼兒還沒有具備將四種顏色進行依樣排列的能力,應該先選擇兩種顏色進行交換排列。另外,幼兒制作彩鏈還有困難,尤其是一環套一環的粘貼方法有難度,那么,我們可否只先要求幼兒能夠將圓圈一圈、一圈地連起來,這是制作的難點,而不要先要求幼兒按照顏色的順序進行粘貼呢?當幼兒熟練操作后,再提高要求,進行依樣排列,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通過反思,在區域活動的指導中,我調整了自己的教育行為,沒有要求幼兒進行多種顏色的依樣排列,幼兒大膽制作,雖然顏色沒有有序排列,但五顏六色的彩鏈同樣將我們的活動室打扮得美麗、熱鬧。
在實施“剪紙樂”課程的中,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創設有利于每個幼兒和諧發展的學習空間,不僅發展了幼兒小手肌肉的發展,也激發了幼兒對剪紙活動的興趣,幼兒的主動性、創造性在剪紙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