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彩鳳
摘 要:民間故事教什么,怎么教?是同對待一般敘事類課文一樣,找出幾個語言文字訓練點,把課堂劃分成幾個活動版塊進行訓練,還是把它作為特殊文體文本,抓住其特點,確定一個不一樣的教學目標,把課堂變成聽故事、講故事、議故事的活動場所?試以參加過的一次“辯課”活動為例,從2011版的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出發,就民間故事的教學目標與教學方式談幾點思考。
關鍵詞:民間故事;文本特征;學習方式;語文素養
【場景回放】
“哪怕只有一個學生會講,也值得嗎?”《小學語文教師》主編陳金銘又一次咄咄逼人地追問,目光炯炯。
“對!值得!”我的回答斬釘截鐵,擲地有聲。
10月26日下午,蘇州工業園區星港學校報告廳的“辯課”舞臺上,呈現著一個又一個激情問答的場景——是一次次語言的交鋒,也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作為辯課成員之一,我的內心電閃雷鳴,碎想片片。
【碎想一】
要好吃,還是要有營養?——談談語文教學的“術”與“道”。
這次辯課的主題是“民間故事教什么”,星港的沈松明老師和江蘇省特級教師薛法根同題異構都上《九色鹿》一課。沈老師的課不好看,甚至讓一些人不耐煩;薛特的課好看,看課的老師嘖嘖稱贊、爆笑連連。
是的,品相好、味道足的菜肴,人人愛吃,正如薛特這節課。薛特這一課設計巧妙、駕馭純熟、語言風趣,讓孩子在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三個板塊的學習活動中,輕松愉快地跟著教師走進了《九色鹿》這個民間故事,也走進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與訓練之中。薛特這一課是憑借純熟的教學技術,讓觀摩他的課堂教學成為一種藝術享受,是我發自內心的聲音。
然而,因為廚師的烹飪技術問題,導致品相不太好看,味道也有些淡,但卻保持了食材的獨特營養價值的一道菜,就該被全盤否定嗎?我們又該怎樣幫助做出這樣一道菜的廚師進步呢?我真為沈老師的課著急。
沈老師教學《九色鹿》,首先關注到的是這一課的文本特征——民間故事,同時堅守的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這一語文教學核心目標。因此,他的設計思路是帶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練習把《九色鹿》這個故事講具體、講生動,同時感受到人物形象所傳遞的善與惡、信與義的價值判斷。單單從“發展學生講故事的語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個角度,我就力挺沈老師“把民間故事類課文上成講故事課”的嘗試!因為,這是故事類課文的獨特“營養價值”所在呀!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沈老師的教學技術并沒有把他的理念有效地呈現出來——設計相對笨拙、駕馭相對生硬、語言相對平淡。唉,這些得罪人的評價,都是與薛特比較而言的,真對不起沈老師,誰讓他是跟薛特這樣的技術高超的“教書匠”同臺獻藝呢!沈老師還真得從薛特的教學設計和課堂駕馭中偷學幾招技巧,把他堅守的教學理念變成可操作的、學生喜歡的、有效的學習活動,這樣才能把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落到實處。
話又說回來,課上得好看,是不是就可以說是教學技藝爐火純青了呢?也不見得。還是用做菜打比方,不問什么食材,拿過來就紅燒的,肯定不是技藝到家的廚子!薛特的課是否有這個嫌疑?
這樣看來,一個語文教師在堅守自己的教學理念,即“道”的同時,還必須有能力通過恰當的教學策略,也就是“術”,來獲得看得見的教學效果,讓自己的課堂,如同技藝精湛的廚師烹制出的一道道菜肴,既好看、好吃,又營養豐富。
【碎想二】
聽都沒聽過,怎么能會說?——想想學習方式的“真”與“假”。
當我表達了自己的觀課感受之后,陳金銘主編追問,如果是我來上這一課,按照“講故事課”的思路會怎樣設計具體的教學
環節。
我的回答是,想想我們自己是怎么學會講故事的?再想想我們不識字的爺爺奶奶怎么會講那么多好聽的故事的?聽會的呀!這才是最“真”的學習方式!所以,我的教學中一定會把“聽一聽”的環節做實。
首先,我要用平易淺近、個性鮮活、充滿情趣的話說和課文中的書面語匯,有聲有色地給學生講一段故事,就講“九色鹿救調達”那一段吧。而且,也許我會講兩遍:第一遍學生單單聽我講;第二遍請學生一邊看著書上的內容一邊聽我講,引導他們去發現我講的跟課文寫的有哪些不同。也許,我還會播放一遍別人講這個故事的錄音,與學生共同欣賞……總之,聽一聽、議一議、學一學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接著,我會請學生講一段給我聽,小學四年級,語言模仿能力、表現欲還都是比較強的,不給他們展示的機會,是教師的失職呀!就請他們講“調達看皇榜、出賣九色鹿”那一段吧。引導他們練習用上我講故事的方式——口語化、想象添加、模擬人物內心的聲音等,更鼓勵他們用上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講故事,同時評一評誰講得好。這樣處理課文的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形成“由學到練”的語言發展梯度,課堂節奏也會呈現一種變化,不會讓學生或者看課的教師覺得單調,不失是一種組織教學的有效技巧。
至于課文第三部分,就是“九色鹿被困、向國王揭露調達”那一段,主要內容是九色鹿憤怒時的語言,課文本身就是模擬九色鹿的口語表達式樣寫的,可以說是學生學習口語表達的典范,所以,引導學生充分地朗讀這一段,體會到“同樣是憤怒,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進而讀出九色鹿這個人物形象,就是在幫助學生豐富、規范口語表達。
最后,我會讓學生給故事中的幾個人物打分,并說明理由,這是學生價值觀的自主建構與表達……
【碎想三】
能講的,會聽的,一個都不能少!——問問語文素養的“小眾”與“大眾”。
有人追問,你這樣的設計就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會講故事
了嗎?
我如實回答:“當然不能!”
于是,陳主編有力地反詰,既然這樣設計也只能讓一部分學生講得有聲有色,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就是不會講、不愿講,那么,“講故事課”上得還有價值嗎?
我肯定地回答:“當然有價值!”
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問題背后的期待,跟期待有那么一所學校能讓每一個學生都考上北大、清華,有區別嗎?跟認為只有北大、清華畢業的學生才是人才,有區別嗎?
一堂語文課,培養出了幾個甚至只是一個會講故事的學生,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熱愛民間故事、懂得鑒賞故事講得好在哪里的學生,難道不是同樣有價值嗎?我們的語文課是要把全民都培養成文學家,還是要提升全民的語言文化素養呢?我們的教育,在面向全體、提高全民語文素養的大目標指引下,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幫助一部分學生成為特長突出的“小眾”,幫助眾多平凡如你我的“大眾”成為尊崇人類文化、擁有高品位語言審美情趣的現代公民,這不正是我們小學語文教育的普世價值所在嗎?
培養能講的與培養會聽的,一樣有價值!
【碎想落幕】
辯課活動結束了。
專家走了。
名師走了。
我們也要走了——帶著辯課活動滌蕩過的思想碎片走下舞臺,走向課堂。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星港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