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娜
摘要: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中,能夠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勇于探索,而且教學情境的設置,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比如切合學生生活的生活情境,利于學生動手的操作情境,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情境,寓教于樂的游戲情境等,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活躍課堂,發展學生素質。
關鍵詞:教學情境;小學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思想與方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思維能力。如果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氛圍枯燥,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就會感到數學的抽象與枯燥、單調,逐漸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而教學情境的創設,則可以使知識寓于情境之中,使學生進行最有效的學習,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標也明確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這也要求我們教師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活躍數學課堂。以下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看法與體會。
一、創設生活情境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活動最好的情感基礎。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學生對某種活動感到好奇或喜歡時,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該活動中去,并能收到極好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充滿情趣的生活情境,將抽象的數學教學與多彩的生活相結合,既符合小學生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例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時,我就以生活為契機,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熟悉的的生活情境。比如,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利用1元、1角的人民幣來認識其他面值的人民幣,然后創設乘坐公交車的生活情境,并告訴學生上車一元,由扮演乘客的同學拿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來登車,由扮演乘務員的學生來負責收錢、找錢。在情境中,學會了元與角的換算,理解其數量關系。通過這樣的情境,使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創設操作情境
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小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有著較強的動手能力。因此,動手操作更符合他們的本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這也正符合學習數學的規律。而且數學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在教學中我們要發揮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為學生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在動手中學到知識。同時,這也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手腦協調能力及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機。這樣在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讓教學氛圍活起來,讓學生在動手中發現問題,通過操作與思考主動地解決問題,這樣的操作環節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并進而升華為理性認識。
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大小時,我讓學生準備紙張與剪刀,把紙平均剪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然后再把另一張紙平均剪成五份,取其中的一份,再拿一張平均剪成八份,取其中一份,最后比較大小。通過讓學生對這些進行比較,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動腦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協調與發展,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在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創設多媒體情境
多媒體集圖文聲像于一體,合理運用多媒體可以為學生創設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為我們的課堂帶來重大的改變。使教師的講解不再枯燥無味,文字變成了優美的圖片,絢麗的色彩與動人的畫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參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作用,為學生創設豐富有趣的多媒體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趣味性,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輕松求知,健康成長。
例如,在課上,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形象地展示一個圓被分為四份、五份、八份,讓學生觀察其大小。另外,在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為讓學生理解分母與分子的變化,先把圓分成三份,取其中一份,放在一邊;然后再把圓分成六份,取其中二份,放在一邊;再把同一個圓分成九份,取其中三份,放在一邊;最后三次所取做比較,讓學生得出結論。這樣的過程,使學生深刻難忘,非常容易掌握了本課重點。通過多媒體的展示有效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突出重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創設游戲情境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游戲的情有獨鐘。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針對這些,我們可以將問題完美地融入游戲中,使學生在游戲中學習數學知識,在游戲中解決數學問題,實現寓教于樂,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在我們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我,積極鉆研教材,以學生為出發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創設利于學生學習的數學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使學生真正地熱愛數學,熱愛學習。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