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霞 曹馳
摘要:音樂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重要的載體,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之所以會產生各式各樣的音樂形式,就是因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理地域差異具有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現如今值得音樂教育探索的新課題就是掌握音樂的文化軌跡,把實踐與文藝相結合。
關鍵詞:音樂形式;旋律;文化內涵;調式;節奏
音樂是最古老、最具感染力和最普遍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音響結構實現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徑,是人類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音樂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歷史內涵,以自己特有的文化魅力發展著,滿足人類的文化需求。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開闊了音樂教育研究的視野,為音樂教育提供一個更廣闊的空間。音樂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同的歷史、不同的地理地域差異以及各不同的民族之間,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也就產生了各式各樣的音樂藝術形式。現如今,值得音樂教育者探索的新課題就是如何把握音樂的文化軌跡,體會音樂中的文化內涵。
一、旋律中的文化軌跡
音樂的民族性造就了音樂旋律的多樣性。沒有絕對不受民族約束的文化,更沒有完全脫離民族基本的音樂。各個民族的音樂都是根據自己本民族的審美標準創造出來的。追求典雅、古樸的橫向行進的旋律是亞洲音樂的特色,在東亞,傳統音樂的表現形式是以單音橫向展開為主的音樂,近似于中國的書法和繪畫,線條豐富,體現自然流動美。中國是一個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有自己特有的民族特色和音樂文化。中國人對多樣性的音樂旋律最為敏感,最具典型的例子就是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該樂曲把橫向旋律抒情特點發揮的淋漓盡致,深情優美,含蓄內斂,在旋律的進行中為我們展開一幅優美的畫卷,把人帶進其中的意境。在美麗的春天里,江水倒映著月光,鮮花在溪水中緩緩流過……主題鮮明,旋律優美,聽后印象深刻,回味無窮,充分展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內涵。大家所熟知的《高山流水》的意境也是純凈、朦朧的,而那種升華是沒有功力、超脫世俗的。俞伯牙在東臨龜山、西鄰月湖、三面環水的“古琴山”上自娛自樂、練習琴藝,后來鐘子期成為他的“知音”。意境是音樂最重要的講究,而升華靈魂才是音樂的最終目的。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特有的文化變現形式,而彈弦拂徵的古琴更能表現出來。
例如:民歌《小河淌水》《瑪依拉》等都是優美抒情的藝術;《叫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這些藝術歌曲都是古典美,令人百聽不厭。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小提琴《梁祝》等這些都會讓聽者產生共鳴,留下深深回想。
歐洲同樣也是古老的音樂殿堂。追隨著歐洲文化發展的腳步,我們可以看到傳統音樂和外來音樂巧妙的交流和借鑒。歐洲正是在這種交流和借鑒中才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是蘇格蘭的風笛音樂,北歐的小提琴,愛爾蘭的豎笛和俄羅斯、保加利亞的多聲部合唱等。歐洲有著優秀的地理環境和燦爛文明的人文建筑,正因為如此,造就了自己特色的音樂風格和審美特征,出現了大量的優秀音樂作品。例如:民歌中蘇格蘭的《友誼地久天長》,愛爾蘭的《夏天最后的玫瑰》,俄國的《三套車》等:歌劇《茶花女》、《卡門》、《費加羅的婚禮》等。這些作品不僅本身能帶給聽眾心靈上的愉悅和碰撞,更能表現出濃郁的民族特色,體現出音樂的民族文化性和傳承性,這正是人們喜愛之處。
從一些音樂中我們可以探索到生命的源頭,感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創新,這些旋律在不同的文化、不同背景中形成,與民族文化緊密相連。
二、節奏中的文化脈絡
音樂的骨骼便是節奏,沒有節奏只有音高不能稱為音樂,但節奏單獨可以稱為音樂。即使一樣的旋律不同的節奏,音樂的表現內涵也不相同。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不同的音樂節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當提到節奏音樂,人們往往會自然而然的想到黑人音樂。黑人音樂與文化的發源地就是非洲,只要有黑人的地方就有黑人的文化脈絡。講究多變的打擊樂器是黑人獨特的審美特征和風格,而且,打擊樂器在非洲音樂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比如,最具表現力的就是鼓,它不僅可以作為一種信號、交流方式來表達感情,傳遞信息,敘述民族興衰史,而且可以作為舞蹈伴奏來烘托氣氛,包括節日慶典或者婚嫁生死等事。節奏和動作是人類最原始的表現形式,所以當人們在探究音樂起源時,總是把節奏和肢體動作聯系在一起。如非洲的《布格雷普鼓舞》,就是居住在塞內加爾和內比亞流域的迪奧拉人的舞蹈。他們主要以鳥類張開手臂、上下舞動為舞蹈,而他們的布格雷普鼓就是他們的伴奏樂器,兩手拍擊,用兩木板加強重音。演奏者可以形成復節奏,就是在同一時間內一部分人打兩拍,一部分人打三拍。演奏者既可以徒手拍打,也可以用鼓槌敲打,鼓心和鼓邊用鼓槌不同的敲打會有不同的音色,用此來傳達情意。非洲的音樂文化主要想表達音樂的語境,他們認為,不同的場合就要用不同的節奏音樂。只有必須參與到非洲人的社會活動中、文化氛圍中、音樂表演中,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欣賞他們這樣的音樂。
亞洲的音樂節奏也有自己特色。例如在東亞存在一種自由節奏和一種規律節奏,自由節奏又可以稱為非均分律動,在中國戲曲中稱為“散板”,在日本稱為“追分樣式”,而在蒙古稱為“小調”;另一種規律節奏是均分律動,在中國戲曲中稱為“上板”,這在二人轉表演中經常運用,在日本稱為“八木節樣式”,在蒙古稱為“短調”。印度音樂在東南地區占主要地位,印度古典音樂中的模式是“塔拉”,“塔拉”符合旋律的節拍,演奏者可以在這節奏中把自己的水平發揮的淋漓盡致。
在歐洲各民族的傳統音樂中,雖然在節奏方面存在非均分律動的自由節奏,但最常見的還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這些功能性的均分律動節奏,強弱拍有規律有節奏的演奏著,循環往復的交替演奏,具有鮮明的節奏、強勁的動力。
(作者單位: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