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冬娟
摘 要:在新課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應該體現在激勵、喚醒、鼓舞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就急需教師學會“放手”。
關鍵詞:預習;課堂;作業
在一組畢業生調查中,請他們回答問題:“學校在哪一點上沒有教好你們?”“學校很少教會我們創造性和獨立性。”“我們缺少勇氣替自己做主,常把自己的學習問題推給老師和家長去解決。”“學校里我們很少思考,更多的是枯燥乏味地背書。”畢業生的回答應該喚醒我們這些自我陶醉的教師,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那么,在政治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做到“放手”呢?
一、預習的“放手”,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師不宜以講課為專務。教師指示必須注意之點,令自為理解,彼求之弗得或得之而謬誤,然后為之講說,如是則教師真起主導作用。”也就是說,教師的“講”,要以學生這一學習主體自求后得之與否、得之正誤為依據。所謂學生的“自求”也就是首先要做好課前的預習。
為了提高學生預習的有效性,我給予學生完全的信任,在課前讓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課外書、圖書館、網絡資源等等,去接觸新的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等各方面的術語及背景知識、社會上的現象等等。例如:在講“投資方式”這塊內容時,我讓學生課前通過各種途徑去了解有哪些投資方式?這些投資方式有什么樣的特點?并把自己了解到的內容寫成一篇簡短的調查報告。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初步了解了各種書本上的投資方式,還能夠了解其他社會上的一些投資方式,以及投資時要注意的地方,給接下來課堂的教學提供了方便。在預習過程中,要求學生把自己不明白、有疑問的地方做好記號或提出問題,使課堂學習具有針對性。
二、課堂的“放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不再采取“滿堂灌”或“一問一答”的傳統方法,而是結合學生的預習情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采用獨立思考、交流討論、小組合作、辯論等一系列方式適當地“放手”,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對話交談、思考交流、設疑解疑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以引起他們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去參與學習,產生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通過這一系列的“放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明顯地提高了,
課堂中不斷地閃現學生思維的精彩,作為教師必須更加關注課
堂,調控課堂,不斷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來適應并引領學生五彩斑斕的思維,達到教學共長。
三、作業的“放手”,提高學生自主拓展、遷移知識的水平
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新課程下的作業應當成為學生具有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成為學生課外、校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我們應當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苦惱和辛勞,使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一種自覺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學習需要。
在作業的設計上,我力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作業的內容和形式。其一,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主參與作業內容的設計,自己布置作業。其二,教師針對學生的差異,設計多梯級的“快餐”型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比如,上完《公司的經營》,我設計了以下三類作業,讓學生自選一題:
A.給出一個面臨破產的企業,讓學生思考怎樣讓企業起死回生。
B.給出一個企業的例子,談談它成功或者失敗的主要原因。
C.結合書本知識,做些簡單的選擇和分析。
這樣的作業設計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另外,還不定期的布置一些研究性的作業,比如小論文、調查訪問、寫“生活花絮”。通過豐富多彩、合理到位的作業設計,讓學生加深了對學科的興趣,再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手中的沙子如果握得越緊,失去的就會越多。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有時候,如果我們充分地信任學生,對學生適當地“放手”,也許,學生得到的會更多,教師得到的也會更多,而我們的學校也會成為學生心目中一個美麗難忘的地方。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三河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