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新
摘 要:新一輪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提出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特別關注,體育教學的本質是讓學生參與運動實踐,并在參與過程中獲得新知、積累健身經驗,實現健康的目的。但運動負荷的問題一直是體育教學中一個有爭議的問題。那么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怎樣安排才算合理,教學質量效果又如何呢?
關鍵詞:運動負荷;運動技能;質量效果
一、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應適當
一堂體育課如果學生的活動達不到一定的運動負荷,便不能促進其身體生理機能的變化,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也不利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術動作,完成新的體育健康課標準。然而有老師認為體育從增強學生體質出發,把運動負荷盡可能增大,進行大運動量教學,效果不是更好嗎?其實這是片面的,沒有正確理解教育教學,如果體育教學只是為了發展學生身體素質,那就沒有必要開體育課了,可以改為課外鍛煉課或身體素質訓練課。
筆者看過山區學校初三體育公開課,教師為了把運動負荷盡可能搞得讓學生得到鍛煉,先實心球練習,緊接著進行30米障礙跑接力游戲,然后進行高抬腿和跳繩等強度大的練習,下課后個個筋疲力盡,這樣的體育課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而且和現在提出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不相符。運動負荷是為體育教學服務的手段,應該安排得當,力求做到恰到好處,而不是盲目追求教學質量,隨意加大運動負荷。體育教學要照顧學生的興趣,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陣地。但要組織一堂既能使學生學到一些知識技能又能鍛煉身體的體育課,那就得深入鉆研教材、教法,認真備課。
二、增大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應該防止影響和破壞對運動技能的掌握
在體育教學中增大運動負荷應該遵循一個共同的準則,那就是不僅要考慮對學生的身體鍛煉,同時不能影響和破壞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和鞏固,如在過欄的技術沒有掌握好的情況下,過早要求提高速度和增加欄的數量,甚至進行100米全程的跨欄練習,或者組織接力比賽,這樣學生往往為了速度和安全,做出的不是跨欄動作,而是跳欄動作,當他形成了跳欄的動力定型后,要糾正過來,要比初學還要花更多的時間。有時增大運動負荷的過程,可采用誘導練習法,不但增大了運動量,而且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形成和鞏固。
三、體育課運動負荷的大小,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農村學校還比較落后,不能采用先進的測量方法去分析運動量,所以體育老師較多采用脈搏跳動的次數和體育觀察方法來評定運動負荷是否合理。由于不同教材的項目不同,例如田徑、體操、籃球等對運動量的分析也有所區別,即使是同一項目的教材,例如田徑中的短跑、跳高和推鉛球,對其運動量的分析也應有所不同,絕不能說脈搏跳動多少次就合理。初三體育課如學習雙手投擲實心球和50M×5跑步,學生脈搏跳動每分鐘最高可達160次,學生實際鍛煉的運動密度占課時數的三分之一左右。初一體育課,學習墊上運動肩肘倒立和跳箱分腿騰越,肩肘倒立練習25次以上,跳箱練習25次以上,總運動量已偏大,可是由于運動密度不是很大,所以學生脈搏跳動每分鐘最高達140次,相比之下,不能說初一學生運動量小。如果我們分析運動負荷不從教材的特點去分析,只是追求脈搏次數,容易引發傷害學生健康的事故。因此,體育課的運動負荷,必須根據學生的體質、氣候、教材等不同因素去分析,使學生在體育課中練習次數較多,而運動量只保持在中上水平,筆者認為這是體育課較理想的運動量。
四、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效果
在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教學中,強調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只要讓學生玩得痛快,樂得開心就以為教學質量高,實質是對體育課程和體育教學的片面理解。教學質量應以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為依據,細細考察研究分析學生具體的參與狀態,運動后的身體素質,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等變化和發展多方面來決定。
例如可以從掌握運動技能方面入手:①用5~6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揮優化組合的自擇權,采用自發的分組自主學習,讓學生自己安排各種各樣的練習形式和方法,要求學生在完成練習的次數、距離、時間及質量上自行決定。②用1~2分鐘的時間教師針對學生的出現的不規范動作進行講解示范。③用6~7分鐘的時間糾正不規范的動作。④用2~3分鐘的時間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⑤用10~12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鞏固學習成果,并盡可能地為各類學生提供表現機會,讓學生用基本的運動知識去掌握運動技能。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改變課堂結構入手,以形式多樣的游戲,情節豐富的故事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絕大多數學生會學會多種基本運動技能,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興趣愛好,為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牟先濤.在體育教學中合理解決運動負荷的思考[J].體育教學,2007(2).
[2]顧淵彥.體育課運動負荷測定有待完善[J].體育教學,2007(2).
[3]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廣東省梅縣畬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