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桃萍
摘 要:“生活數學”強調了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相接軌。在培智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生活的教學情境,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際中體驗“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讓培智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培智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培智數學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培智數學;生活化教學;創設生活情境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由于培智學生智商低,好動又好奇,對于枯燥的數學公式或是練習往往不感興趣,甚至感到厭煩。為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設計富于生活色彩而且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對所學的內容產生興趣,由被動到主動,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使學生的注意力變得集中、持久,觀察力變得敏銳,想象力變得豐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啟蒙數感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順序、有積極思維參與的比較持久的感知活動,是一種“思維的知覺”。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感受數學的趣味與作用。例如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在認識“1”時,先請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用“1”表達的事物,隨后引導學生,幫助學生理解“1”可以表示1個個體,也可以表示這類個體的1個集;可以表示很大的物體,也可以表示很小的物體。這樣便滲透了“1”中有多、多中有“1”的思想。
三、在教材例題中創設生活情境
教材中有部分知識本身就是很生活化的。在處理這部分的內容時要不拘于課堂,不拘于課本。把教材變活,把課堂和課外結合起來,把數學課與其他課結合起來。在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以及簡單計算”時,把課堂設成超市,走出課堂到商場、超市進行購物練習。在學了“時、分、秒的認識”時,經常地問問學生現在是幾點鐘,讓學生輪流當小老師,提醒其他同學管理好時間,做好應該做的事情,讓學生有時間的觀念,學會珍惜時間。學了“千克的認識”后,就讓學生稱稱白糖、洗衣粉,稱稱自己的體重,并當小老板,學著賣東西。學了“比多比少的應用題”后,讓學生算一算,爺爺比爸爸大幾歲?自己比爸爸小幾歲?媽媽比奶奶小幾歲……以此貫徹生活化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切切實實地掌握知識。
四、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進行主題教學
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和理解數學。
培智學生往往不會將學會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只要讓學生知道生活中充滿了數學,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學數學就是為了用數學。
五、在實踐中讓學生體驗學習與日常生活的聯系
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培智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較少,接觸社會的范圍較窄,在運用數學的實踐活動中,多采取模擬現實與數學游戲相結合的形式,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內容。只有這樣充滿生活氣息、充滿情感與智慧交織的數學課堂,學生的個性才會得到發展,才能獲得各方面的滿足與發展。
總之,培養智障學生數學生活化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將數學與生活緊密和諧地結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是愉快的,更是有用的,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茅于燕.智力落后兒童早期教育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黎耀斌.提高弱智學生數學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J].現在特殊教育,2013(4):36-37.
(作者單位 江蘇省靖江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