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丹
【摘 要】對于當代高職教育問題,轉變觀念、提升能力,課程建設是關鍵,以改造課程作為提高教學能力的抓手;帶任務培訓,下企業鍛煉,熟悉職業環境、崗位,提煉項目;積極參與科研,通過科研提升自身潛在能力。企業參與制訂教學計劃、師資配備和課程設置,以及校本教材的開發,學生每學期進企業實訓,畢業后雙向選擇在企業就業。
【關鍵詞】教育理念;教學能力;校企合作
作為一名高職院校的教師,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觀念,開創新思路、新教法來使高職院校的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掌握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我院又在去年順利通過了高職院校的評估,教師的教育理念及教學能力的提升都迫在眉睫。
一、關于如何領悟職業教育內涵并按所在崗位結合實際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
聽了張慧波博士對“基于本職工作的高職院校發展實踐經驗探討”的深層講解與剖析,無不讓我的心情振奮起來,教師對“教學觀”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早期的教育中,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應該具有更新的認識,張慧波博士說的好,“職業院校教師不僅要關注傳授知識、訓練能力,更要關注育人,要有人才培養整體架構思想;不僅關注課堂,更要關注課堂之外的東西,如實踐的應用、技能的訓練;還要關注當地產業情況及行業實際發展有利于開展教學、科研等實踐活動。”對于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問題,張博士認為轉變觀念、提升能力,課程建設是關鍵,以改造課程作為提高教學能力的抓手;帶任務培訓,完成課程教學的整體設計與單元設計;下企業鍛煉,熟悉職業環境、崗位,提煉項目;積極參與科研,通過科研提升自身潛在能力。我明白了每個專業要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和職業能力要求,并取得職業資格或技術等級證書,以使學生在畢業時確實具備相應的上崗能力,能夠“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習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全國的高校有1297所,普通高等學校設置專業主要依據的是學科,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的主要依據是職業技術的崗位群,也就是說要按照市場的需求設置專業。而高等職業教育則是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職業為基礎來設置專業,是實際應用型崗位中的較高層次崗位或崗位群需要,圍繞地方或行業經濟科技發展的需求開展專業教學改革,培養目標要突出崗位群需求的專業本位特征,即由于崗位性或職業性比較強。
二、新形勢下,教師應樹立怎樣的教學觀,如何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
寧波某學院在2006年成為國家首批示范建設高職院校;至今已申報成功國家精品課程十門;牽頭一個專業的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牽頭一個專業的國家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這些工作的取得和教師及時改變教學觀是分不開的。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反復使用平時自己在實踐中形成的一套經驗做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教學模式,可以說是“習慣性教學模式”。今天在實施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教師盡管使用的是新教材,但課堂教學都是兩手準備:在公開課上使用課程標準,提倡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方式,平時沒有人聽課,就用傳統的一套進行教學。教師在接受新課程培訓過程中,接受了所提倡的理論,并能運用這種理論撰寫論文,但是沒有改變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仍然沿襲以往的常規做法。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專業素質的組成部分,有人把教師的個人專業素質分為“教師的知識”與“教師的觀念”兩個核心要素,其中觀念包括對教與學的認識,對教師的角色的認識等等。首先,教師要發揮個人特長,我們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既有一般教學規律和形式的探索,又不限于一法,在尋求共性的同時,保留自己的授課風格,發揮個人特長。其次,研究學生的各自特點和規律,進而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方法指導,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精心設計問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后,借助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三、校企合作
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方面大開“綠燈”,在學校寒暑假派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進行實習和市場調研時給予支持和配合。帶來的直接效果就是學生就業質量的提高,一方面就業崗位數量增多,另一方面是崗位的“含金量”提高,面向國際性大企業,學以致用、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崗位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我校現有“三一班”、“山推班”等校企合作班級,學生畢業后,根據雙向選擇結果,企業將所需人員留下就業。企業參與制訂教學計劃、師資配備和課程設置,以及校本教材的開發,學生每學期進企業實訓,畢業后雙向選擇在企業就業。同時學生可參與準高級的等級工考試。這種模式是企業提出需求,培養自己的員工,同時企業也非常關注人才培養的過程和質量,與學校合作的主動性、積極性較高。我們還可以在學生進入二、三年級后,邀請企業來校進行宣講,吸引學生報名,經面試后單獨組班進行針對企業生產特點的專業訓練,畢業后再經雙向選擇進入企業就業。
參 考 文 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Z].2000
[2]王毅.高職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