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云
摘 要:要想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只靠作文課是不夠的,教師要從點滴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興趣;中學作文;厚積勤練
作文是中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反映,也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難點之一,要想提高中學生的作文水平,僅靠作文課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從點滴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激發興趣樂于寫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寫作文,教師應多組織興趣小組,利用游戲比賽強化活動課,還可和各門功課結合起來,如利用物理、化學課中的奇特現象“沸水養金魚”、“紙盒燒水”、“人工降雨”等一些有趣的實驗,讓學生去做,去回答,然后寫成科學小品文,學生肯定會津津樂道。
二、厚積勤練筆生花
“作文難,難作文”這一現象在學生中十分普遍,每當老師把作文題寫在黑板上時,大多數同學苦于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為了應付“差事”,他們只好東拼西湊。教師平時就應該指導學生多讀,多觀察,多說,多寫,讓學生積累素材,勤練生巧。
杜甫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每天都應抽出時間博覽群書,像報紙、雜志、作文選刊及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讀物等。這樣,學生大腦的信息庫匯納百川,寫作時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水。寫文章時也就會材料充足,思路開闊。
觀察生活也是作文素材的來源,而且是最真實的第一手材料,更是學生獲取知識,啟迪思維的一條渠道。因此要帶領學生觀察紛紜繁榮的生活。同樣的東西或事物,不同的人感受和認識是不同的。如寫“雪”,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則寫得大氣磅礴,曠達豪邁,氣雄千古。而柳宗元的《江雪》則寫得陰冷凄涼,寂寞哀傷,也透出幾分孤傲倔強。
葉圣陶說過,作文就是用筆寫話。因此學生的話好不好,對作文至關重要。教學中,我發現學生站起來,不是照本宣讀,就是語無倫次,詞不達意,效果往往不佳。針對這種現象,應該加強學生口語訓練,使學生作文語句通順,語言嚴謹。
指導學生寫日記,作為組合作文的“零件”。在進行寫日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寫一些整篇文章,把一些優秀的文章展示到教室內的墻報上或推薦到學校廣播室播出。同學們看到自己的文章在室內或校園展出,供大家欣賞,心里比喝了蜜還甜。寫作的積極性也充分地調動起來了。由先前的怕上作文課變成要求老師多上作文課,他們再也不害怕寫作文了。
三、激活思維,跳出“克隆作文”
佝僂的背,核桃皮似的滿臉皺紋,深陷的眼眶,再加上一支煙袋,構成了許多作文中的父親形象;泛白的頭發,粗糙的手,和藹的笑容,再加上一身補丁的棉襖,組成了作文中母親的一般形象。長期以來,教師一般習慣于求同思維,因此造成學生思維僵化,以致寫出的作文像由一個模具做出的“克隆父母”一樣,讀來千篇一律。因此,在他們的筆下,黃鼠狼永遠沒安好心,狗咬耗子永遠是多管閑事,而烏鴉自然是不能贊頌的,麻雀自然是不能歌頌的,老鼠自然是不能同情的。所以老師要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濫竽充數談》,當同學們高笑“充數者”打腫臉充胖子時,可換個角度,“充數者”之所以悄然離開吹竽之外,說明他已認識到無真才實學混不下去,他身上還閃爍出一點自知之明的光輝。可惜至今還有多少人占著并不稱職的崗位充數而不知臉紅,還有多少人犯了錯誤卻不知醒悟,這樣寫出的作文就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四、修改,給文章添彩潤色
何其芳曾說過:“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都在修改上下工夫。”文學巨匠魯迅,他的一千多字的《一件小事》改動的有十五處。語言藝術大師——列夫·托爾斯泰為了使藝術作品深入人心,便不停地琢磨,不斷地修改,他的《戰爭與和平》寫了六年,據說改了七遍。
然而,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往往缺少修改的習慣,大多數寫成之后一交了之。因此,教師應在培養學生修改文章上下工夫,首先激發學生修改文章的興趣,如講名作家修改文章的故事,使學生產生心理效應。其次教給學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如材料的增刪,語言的潤色等。
五、“包裝”,使作文錦上添花
俗話說“貨賣一張皮”。它強調了“包裝”的重要作用。作文也要講究包裝,首先講究外包裝:書面要工整美觀,不寫錯別字,標點符號正確,行文規范,文面整潔,給讀者第一印象好。其次講究“內包裝”即:講究寫作技巧,思路尤其要清晰,開頭要引入,段首要概括,精段要閃光,結尾要有余味。讓讀者知道寫什么,為什么寫,品味到與眾不同的精妙之處。
作文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種,但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掌握并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可謂“上山路千條,同仰一輪月”。我們廣大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為學生“開源”、“導流”,讓學生寫作文時有“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劉艷芳.作文批改的新探索[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2).
[2]徐兢.借一雙眼睛[J].中學生:作文版,2004(5).
(作者單位 河南省駐馬店泌陽縣雙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