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業
摘 要:音樂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對學生心靈的喚醒、感染與凈化。因而,音樂課堂中要有效地推行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明確音樂學科對學生的要求不是用分數來衡量的,要充分意識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意義以及地位。
關鍵詞:觀念;審美;興趣
一、教學觀念的更新,讓音樂走進學生的心中
農村中學的音樂課堂相對而言比較枯燥,學生滿懷期望地盼著音樂課能給他們帶來美感、輕松和愉悅,卻發現音樂課填滿了抽象性極強的音樂知識。首先,要以學生為主體,從農村初中學生的特點出發,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音樂教學中的欣賞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如何讓學生會欣賞,在欣賞過程中會分析樂曲,采用怎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欣賞樂曲的興趣等都值得教師探究。如:七年上冊第二單元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聽到這個曲名及演奏樂器,學生都覺得很陌生,似乎很難將欣賞進行下去。這個時候可以先在多媒體上向學生展示古琴的樣子,聽聽古琴的音色,講一講俞伯牙和鐘子期“知音”的典故。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找一些族樂類彈撥樂器讓同學們嘗試演奏,也可以分成小組,看哪個小組的表現更好。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時刻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
二、調整教學計劃
實踐證明,學生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完善的計劃,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如在音樂教學中添加流行歌曲的教學板塊,我們的音樂教材中包括了中國的民族音樂、交響樂、合唱作品、西洋音樂、浪漫主義音樂、歌劇音樂等等,都是比較經典的形式,但是流行板塊卻是空白一片。因此,很多同學對音樂課提不起興趣,甚至覺得音樂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科,加入流行的內容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音樂學習能力培養的一條捷徑,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可以使音樂變得容易接近、容易掌握。
三、發揮學生想象、創造以及合作能力
音樂的抽象性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形式之一,如果僅僅把音樂創造融在音樂教學內容中,就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育人的作用。音樂創作必須為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獨立出來并加以強調,音樂教學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它獨特的內涵,不同的人欣賞同一個作品或演奏同一個作品,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特點,每首作品讓學生去聯想,欣賞后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例如學生在聆聽完一首維吾爾族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后,讓學生根據曲目的節奏特點自己編創幾個小節的節奏,然后再填上旋律,感受維吾爾族音樂的風格,當一次小作曲家,這既是對學生音樂素質的提高,也是對其潛能的挖掘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四、素質教育制度下的學生能力的培養
素質教育是當代教育的主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音樂教學應該盡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會化、多元化與個性化,教師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極大地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去感受美、享受美、創造美、表現美,這樣學生就會在音樂的王國里開始自由地遨游。
參考文獻:
[1]薛良.歌唱的方法.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3-12.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8-10.
[3]胡亮.師范院校音樂專業論文寫作模式探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
(作者單位 江蘇省建湖縣上岡實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