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黃燕
【摘要】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外語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之一。由于受到專業學科的限制,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強。本文從EGP教學的特點出發,詳細探討了非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具體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能力;EGP教學;文化意識
一、引言
隨著人類全球化、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交流日益頻繁。交通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達帶來的空間距離的縮小并不意味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文化距離或心理距離可以在短時間內縮短。文化差異所產生的交際失誤、矛盾甚至沖突會加大人們的心理距離。因此,為了增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促進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在外語教育界,更有學者主張跨文化交際能力應成為外語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近年來許多外語專業學科已經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增大相關研究的力度。比如:很多高校對英語專業學生開設了“跨文化交際”等相關課程和講座。通過不懈的努力,英語專業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然而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僅僅是通過每周幾個學時的課堂學習,局限于教材的講解分析,很難實現對其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培養,而要形成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發展靈活處理文化差異問題的能力更是難上加難。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EGP教學的缺失
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即所謂的通用英語或普通英語,旨在發展學生的語言基礎(包括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等)。目前,在我國高校中為非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大學英語課程正是基于EGP之上的。因此,大學英語教學偏重于英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化和語言知識相結合的技能訓練。在以考試為指揮棒的環境下,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動機仍為工具型,即應對各種英語考試:四、六級考試、托福、雅思等等,所以他們以順利通過考試為學習目的或目標,而希望通過學習語言了解英語文化的學生為數不多。又因受到專業設置、學時等的限制,非英語專業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專門學習跨文化交際學。
在基于EGP的大學英語學習中,有的學生片面地認為語法掌握越準確,詞匯量越大,英語水平就越高,通過各種考試的幾率就越大。因此花大量時間用來記憶單詞的學生不在少數。不可否認,詞匯量的大小對交流的質量好壞有著一定的影響。但是很多實例力證了:如果缺乏跨文化意識,即使是說一口流利的外語的人出現跨文化語用錯誤時,常常會被認為缺乏教養或不友好。從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故障、誤解,甚至沖突,造成交際失敗。
總而言之,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忽視了目的語文化知識的學習,沒有意識到語言與文化并重,只有將兩種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英語水平。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根據Ruben的觀點,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具備一種與某一環境中的個體為了實現其性格、目標及期望所應具備的同樣的獨特活動方式的能力,一種可以達到人的基本要求、滿足其性格、實現其目標及期望的相對的能力。交際學家Gudvkunst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賈玉新在討論跨文化交際能力構成時,還加上了語用能力、情節能力和策略能力。高一虹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有“道”與“器”之分,“道”乃交際主體的基本取向,而“器”則是具體的交際技巧與方法。在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應該以“道”為中心,由“器”而得“道”,得“道”而忘“器”。她指出,我國現有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主要表現為行為中心和知識中心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行為中心的培養模式只關注交際行為本身和交際結果;知識中心模式則集中于認知層面,主要是向學生灌輸有關文化知識,但難以讓學生產生切身體驗。
根據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并結合GEP教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發揮外語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
課堂教學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有成效地傳遞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雖然非英語專業學生沒有跨文化交際學這門課程,但是根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所以教師在長達兩年的大學英語必修課教學中,完全可以結合語言學習,導入必要的跨文化基本知識。
根據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可以從詞匯人手,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詞匯和用法。我們無法否認目前詞匯講解仍是大學英語課堂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學生普遍感覺枯燥無味的詞匯講解也可以變成生動有趣的文化對比介紹。
現行教材中有許多地方都出現了與跨文化知識相關的話題,外語教師只要充分挖掘其中的內涵,以教材為線索,通過日常課堂教學隨時提供和補充相關知識。如在講解《新視野大學英語Ⅲ》第四單元中Section A:Five famous Symbols 0f AmericanCulture時,教師可以介紹向學生其他的美國文化象征,還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中國的文化象征。
總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內容,旁征博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差異。
(二)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
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教師應當讓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對于非英語專業學生,教師不要硬性要求他們去讀大量的文學作品(劇本、小說等)。但是可以讓他們多讀一些英文短篇故事、報紙或者雜志。
另外,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多看原版電影,讓學生多多收集一些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多看英語電視、電影等資料以獲得直觀的感受。需要注意的是電影的選材,并不是所有好萊塢大片都適合。只有通過大量閱讀各種語言材料,廣泛接觸多種語言交際的場合,才能讓學生從各方面接觸西方社會的文化,并學到最真實、最鮮活的語言。
(三)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在校大學生很少有機會去國外學習或進修。如何能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到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差異就成為教師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根據需要設計課件,安排教學活動。如在講解《新視野大學英語Ⅳ》第二單元中Section A:Charlie Chaplin時,可以向學生展示Chaplin主演的影片Modern Times、The Tramp等當中的經典片段,加深學生對Chaplin這個人物以及電影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了解。
(四)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主體文化是指母語文化,與客體文化一樣,它是提高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際中,談話的主題和涉及的內容是受雙方的文化背景制約的。如果對談話中涉及有關中國的傳統文化、民族信仰、社會制度等時,你若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也會不能到達有效的成功的交際。束定芳,莊智象(1996)認為,本族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至少有兩個重要的作用:一是作為與外族文化進行對比的工具,更深刻的揭示外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從而也加深對民族文化本質特征的更深入了解。二是通過對學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調節,培養了學生對外族文化和外語學習的積極態度,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外語和外族文化的積極性,增加他們的學習機會。因此,在外語教學中要注意強化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
四、結語
在我國外語教育界,廣大師生意識到語言能力教育已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的之一。在以EGP為基礎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意識的增強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有教無定法,每個外語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適時適度地將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內容融入整個教學活動之中,使學生具備雙語雙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反過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必將促進其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語言技能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