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英
【摘 要】本文通過對《測量學》新舊教材的比較,闡述了新舊教材在教材體系、教材內容、教學理念上的諸多不同,特別是新教材采用了新型的教學理念----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是一種以行動為導向的新型的教學模式,它重點強調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它關注的主要是學習的過程而非學習的結果。
【關鍵詞】測量學;新舊教材;比較
2004年教育部、建設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職業院校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通知,并組織制定了《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指導方案》。教育部以此為依據開發編寫了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行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系列教材。
筆者對新教材《測量放線》與舊教材《建筑工程測量》就教材體系、教材內容及教學理念作一比較。
一、新舊教材體系上的不同
老教材《建筑工程測量》一書已經沿用了幾十年,全書共分十二章,按傳統的教材編寫法,先概述、后分述、再詳述、最后是思考與練習題。老教材的內容多處顯現出繁、難、偏、舊,缺乏生機。新教材《測量放線》是為建筑(市政)施工專業編寫的專用教材,全書共分十章,按學習目標、工程實例、小知識、實操練習、思考與習題的順序編排,新教材的內容體現了簡、易、活、新的特點。
二、新舊教材內容上的不同
新教材第一章基礎知識中,安排的內容為1.1測量放線的任務和作用,1.2測量工作的基礎知識,1.3誤差的基本知識,1.4測量放線工作的基本準則。其中1.3誤差的基本知識是將老教材中整個一章的內容(第五章)進行精減,將老教材中的算術平均值及中誤差、觀測值函數的中誤差等較深的理論和繁瑣的推導全部刪除。改變了老教材緒論部分的知識針對性不強、目標不明確的弊端。
新教材第二章水準測量較老教材增加了測設已知高程的內容,這個內容正是本課程的重點之一,是引導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動手能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典型。
新教材第三章角度測量,刪除了老教材中豎直角測量方法一節,將老教材中的水平角測量原理和豎直角測量方法的內容合并成經緯儀角度測量一節,并增加了經緯儀在工程測設中的使用。新增的內容同樣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
新教材第四章距離丈量與直線定向,刪除了老教材中鋼尺檢定、鋼尺精密量距、羅盤儀使用等對建筑行業實踐意義不大的內容。
新教材第五章地形圖的應用,刪除了教材中確定匯水范圍、場地平整的土方估算等較繁、難同時對學生今后的實際意義又不大的內容。
新教材第六章施工測量的基本工作和第七章施工控制測量是將老教材中的部分知識進行整合后新增的內容,是本課程的又一重點,緊緊圍繞教材《測量放線》的主題,理論闡述簡明扼要,工程實例精選得當。
三、新舊教材教學理念不同
新教材在編寫中根據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的特點,從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出發,在講述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同時,重視基本技能的訓練與實踐性教學環節,按照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組織教學內容,以工作任務驅動的形式,力求敘述簡明、通俗易懂、注重實用、圖文并茂,并增加部分相關測繪科普知識,突出了課程的基礎性、技能性、實用性和趣味性。緊密圍繞施工測量這一核心,摒棄陳舊的教學內容,吸納先進的測量技術與方法。
新教材打破了傳統的按技術學科系統進行編寫的模式,以具體項目的工作過程為主線組織教學內容,將相關知識分解到工作過程中,突出實踐教學,便于采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
項目教學法是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的以行動為導向的一種教學方案。它是一種教和學互動的模式,它集中關注于該學科中心概念和原則,旨在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地學習,自主地進行知識的構建,以現實的學生生成的知識和培養起來的能力為最高成就目標。
項目教學法,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或者說不是簡單的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的結果,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鍛煉各種能力,教師已經不是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
新教材精選了9個工程實例,現舉一例予以說明。
工程實例:在校園中確定兩點A、B(A、B兩點通視并大于100m),根據工程需要,要求施工測量人員準確地確定A、B之間的距離。由具體的實例引出解決實際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1、量距的主要工具─—鋼尺
2、 量距的輔助工具─—測釬、標桿、及垂球
3、 當所丈量的距離超過鋼尺的本身長度(30m或50m )時,為量距準確,需進行直線定線。
(1)目估定線
(2) 經緯儀定線
掌握了以上知識后,再結合前面所學,就可以著手完成此項工程任務了。工作程序:首先計劃(準備相關工具),其次實施(定線、量距),再次檢查(看成果),最后評價(自評、互評、教師評)。整個項目的完成是由各實習小組(4-5人)合作進行,每個實習小組安排一名組長。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
舊教材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有兩大特點:一是以灌輸為主。由此帶來的弊端是學生學習主動性差,課堂上忙死老師,學生心猿意馬,精力分散,學習效率低下。二是以結果為導向。教師將大部分工作完成后,學生依樣畫葫蘆,不能對知識進行重新組合,融會貫通,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差。
采用項目教學法,把學習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具體項目,將學生引入真實的職業環境,能大大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興趣。蘇霍姆斯基的教育學中有一句話,即教學應使學生從中產生發現的驚奇、自豪、滿足、求知的愉快和創造歡樂等各種情感體念,從而使學生帶著高漲的、活動的情感進行學習和思考,使教學成為一種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活動。在采用項目教學法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教學不再是教師拼命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一種開放的,合作的形式,即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即不再以分數為指揮棒,而是更多的關注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指導者和監督者,真正體現了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通過對測量學新舊教材的比較,讀者不難看到新教材更利于素質教育、更利于理論聯系實際、更利于學生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更利于其它學科的學習。當然,新教材中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例如:第16頁中公式fh= ∑h-(H終-H終)應將第二個H終改為H始;第32頁中а中表述不嚴謹;第73頁圖6-7中所標字母與計算公式中的字母不相符;在學科知識體系的循序漸進方面有所欠缺等問題,但瑕不掩瑜,新教材在教材體系、教學內容、教學理念等方面較舊教材優越和先進得多,這是毋庸置疑的。筆者之所以對測量學新舊教材作這番比較,正是對新課程改革的熱情,希望能借此拋磚引玉,能多多看到同行們的佳作,供自己學習提高之用。
參考文獻:
[1] 王黎明,陳正耀主編,《測量放線》,高等教育出版社
[2] 鄭莊生編 ,《建筑工程測量》,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現代職業教育教學參考叢書》, 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