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揚
摘 要:小學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緒生活和道德生活,啟發式教學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發現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而不是老讓學生接觸封閉的數學。
關鍵詞:啟發式教學;知識銜接;思維空間;小學數學
啟發式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教材的內在聯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地逐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下面談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的兩點優勢:
一、新舊知識的自然銜接
小學數學知識有很強的系統性,許多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加強運用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指導,設置一些有層次、有不同難度、帶有啟發性并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問題。讓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可以進行獨立思考,通過積極練習掌握新的教學內容。同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把前后知識串聯在一起,以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如:在進行乘法教學時,可以設計讓學生互相之間說一些帶乘法算式的事例,
如:有的學生說:“我家有4個窗戶,他家有4個窗戶,一共有8個窗戶,算式是4×2=8。”,又如,在做廣播操時,有5個班,每個班2排,每排15人,一共有5×2×15=150名學生在做廣播操等等。再如,在學習數學“比的應用”時,可以用講故事來設計啟發性問題。“清朝時,有人向乾隆皇帝進貢了3筐芋頭,每筐180個。乾隆決定把其中的一筐賞賜給大臣和后宮,并要做到每人平均分配。有人認為可以先分別給大臣90個,后宮90個,這樣就平均了。但是宰相劉墉說不妥。大臣有56位,分90個芋頭,每人不到兩個,而后宮有34人,分90個芋頭,每人不到三個,不能做到每人一樣多”。皇上聽后覺得說得有道理,那劉塘該如何分配呢?這樣的教學故事可以把學生的思想深深地吸引到故事中,然后再讓學生想出一些解決的辦法。這種寓教于事的啟發性教學方式,可以很好地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不錯的教學效果。
二、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空間
讓學生去多思多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在課堂上,教師只有提出富于變化、具有靈活性的啟發點,才能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中,我們通常都是從復習平均分開始,然后逐漸引導學生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數;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3份,表示每一份的分數……步步為營,一層一層地引導下來。如果我們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同學們自己隨便寫一個分數,然后聯系生活實際用這個分數說句話或直接說說這個分數所表示的意義,可以
嗎?完全可以,在開放的、具有挑戰性而又聯系實際的問題情景中,學生的興趣只會更高,思維更活躍。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把學生真正置于主體地位,運用好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真理,借以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作者單位 貴州省習水縣醒民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