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芬
摘 要:新課程改革提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和關鍵,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創設和諧的課堂氛圍、構建和諧的教學方式,在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進行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關鍵詞:師生關系;和諧;教師;學生;德育
學校的主體一是學生,一是老師。學生到學校來學習,希望學有所得;老師在學校傳授知識,希望教有所獲。目標一致。按說應該是最和諧的了,可現實并非盡如人意。不久前,山東就報道了師生間的慘劇。為什么原本應該是和諧的關系,會演繹出一個悲劇的結局,發人深省。
現在是個開放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在顛覆,人們都爭先恐后地否定一些舊的信仰和觀念,但新的信仰和觀念還沒有建立,因此就表現出了急躁、惶恐。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以語文課堂為陣地,把德育進行到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把微笑帶給學生
“嚴師出高徒”。所以,作為一個好老師就應該嚴肅,不茍言笑,來體現師道尊嚴。當然,對學生嚴格要求是沒有錯的,可微笑一樣能給人帶來巨大的力量。記得剛走上講臺的時候,總覺得要給學生立規矩,來樹立自己的威信。結果發現學生在課堂上畏首畏尾,沉默寡言。幾乎就是整個課堂都是我的,一節課我從頭講到尾,即使我再努力也不知道學生掌握的情況。后來,有一次和學生閑聊的時候,一個學生怯怯地告訴我:“老師,你笑起來是最漂亮的。可你為什么在課堂上不笑呢?其實你笑一笑,我們更喜歡你。”聽了她的話,我覺得很有啟發,其實微笑是可以傳染的。從此,只要走進教室,我就帶著微笑,我要把陽光播撒到教室,播撒到孩子們的心中。我漸漸地發現,課堂不僅沒有亂,我的威信不僅沒有倒,反而課堂更加井井有條,學生更愿意和我親近。學生在學習上由被動變為主動,我由焦慮變為欣喜。他們更愿意學了,我也更愿意教了。和諧就從走上講臺的微笑開始。
二、運用課本,感化心靈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優良傳統的民族,但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的心,這時我們就用課本上的一些篇幅來感染、教導他們。《論語》中就有很多語句教導他們怎么做到孝,讓他們明白“孝”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個具體微小的行動。那些大賢們就是這樣做的,為學生樹立了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自己父母孝順了,對老師的態度也就端正了。從思想中讓他們明白了,老師像父母一樣,只是恨鐵不成鋼。在講“故都的秋”的時候,把北京以前的秋,同北京現在的秋進行對比,讓他們感受到北京的變化,進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樹立為了擁有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的信念。和老師關系和諧了,對學習也有莫大的幫助。
三、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的心里
朋友是個溫馨的字眼,能和學生成為朋友,用真誠對待他們,用愛心包容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作為老師的愛,成為他們的大
朋友。
和諧是宇宙萬物的最佳狀態,像一根彩帶拉近了師生心理的距離,使學生學習動機由單純的認知需要上升為情感需要,使教師的工作動機由職業需要上升為職責需求。我們將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而努力奮斗。
(作者單位 陜西省鎮安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