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煙
摘要: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提出了一些新型的課程教學理念,身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以“新課標”精神為方針,探究有效的學習方式。本文詳細介紹了近幾年來筆者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優化小學生數學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升小學生數學教學水平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努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方式;教學探究
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改革過于注重接受性的學習,機械性的學習模式,應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時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形式在一定的程度上顯得單一和被動,小學生的自主探究、協作學習以及獨立獲得知識的機會不多。尤其是在筆者所在的學校,留守兒童約占48%,這些小學生由于缺乏興趣,數學基礎較差,學習數學知識感覺十分吃力。為此,有必要對基于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數學學習方式進行探究。
一、巧設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思考
要先讓小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動手操作便是一個重要方面。動手操作實際上是使小學生能夠以更為科學的手段來進行學習,特別是對于留守兒童較多的班級而言,把握課堂教學時間,注重對小學生的在學習方法、思維方法以及學習態度方面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留守兒童本身所受到的來自于家庭的教育要比非留守兒童家庭的孩子少一點,因此在學習方法和學習自覺性等方面的培養力度應該要加大,而要達到好的效果,就必須強調學生在動手與動腦上的同步進行,方能更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立體圖形的認識”的時候,可設置以下開放性學習環節,使學生能夠借助這樣的教學環節主動思考,輕松互動,對數學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
1.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數學概念。對新課進行學習以前,教師通過給學生布置一些小任務,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物體都有哪些形狀,哪些物品的形狀相似。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收集一些形狀不同的物品(比如小瓶子、小盒子、小球等)。學生通過親自收集,可以明白這些具有不同形狀的物體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和使用的,促使他們更快地感知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知道生活中處處是數學,這樣也就有效拓展了學生自覺參加實踐的空間,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大幅提高。
2.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數學實踐中去理解數學概念。教師在課堂上可讓每個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物品按小組放到一起,之后請各組成員將全部物品根據不同形狀進行分類。接著教師再提出這樣的問題:“請問你是如何分類的?”“這樣分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紛紛講述他們分類的原因。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用手去摸摸和滾滾每一種物品,感受各種物品的不同特征。最后教師再展示相應的每一類的立體圖形的模型與圖片,對其進行進一步的鞏固與強化。這種學習形式,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讓他們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掌握了相關的概念,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倡導合作學習,開展小課題研究
長期以來,數學教師總在埋頭苦教,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好像和研究沒有產生多大的關聯,所以我們的學生總是缺少獨立自主學習與創造的能力。實際上,在小學數學教材當中,有非常多的版塊可以讓學生對其進行探索和研究。而學生進行探索研究的過程中,往往又可以展開適當的合作和交流,這也是改進學生學習方法的一個重要途徑,尤其是對于一些相對比較孤僻的留守兒童來說,這一方法還能促進他們的交往能力的發展。
在展開數學小課題探索、研究的時候,在內容方面應該著重凸顯出應用性和探索性。一般可由數學教師提出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知識問題,引導學生采用不一樣的思路來處理問題;數學教師可以營造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嘗試著發現、提出相應的問題并且進行研究。教師可提供一些較為開放性的材料,啟發學生自主去探索。在選材上應該突出其實踐性、運用性、創造性以及發展性。
數學小課題的探索研究主題應該和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該引導、啟發學生從生活當中進行提煉。而學生提煉小課題的前提一定得是學生在實施了一段小課題的研究后,慢慢地具備了“學數學看生活,生活中想數學”的思維習慣方可展開的。小學生看待生活的視角和成人不大相同,而來自于他們的體驗更為鮮活,學生在生活當中的思考都將有可能變成小課題研究的目標。
比如,大商場經常開展促銷活動,學生隨家長在購物中就會遇到這樣的疑問:商場的促銷活動,我們真能占到便宜嗎?當學生提出這個疑問后,教師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好問題,和學生經過推敲,形成專題:《買一百送一百——商家的秘密》,并以這個為主題開展了小課題研究。學生的興趣濃厚,并且操作性強。還有的學生發現有一些大型的超市免費提供巴士,接送顧客,這樣超市還能獲利嗎?學生把這個問題帶來,經過大家的歸納,形成研究課題:《超市商品小調查》。在學生的慧眼觀察下,小課題研究的范圍開闊了,如:《運動與身高》《植物園里的數學問題》等成果顯著的小課題涌現了出來。
小課題的調查研究在進行方式上,應該突出其靈活性這一特點。比如有年級性的活動、班級性的活動、小組性的活動等。在小學生對數學小課題展開研究的時候應該注意以下多個方面:
1.應該有一個比較大化的問題,讓學生有展開探究的余地和考慮的空間;2.小課題的調查和研究實踐是一項研究性的學習,在這一過程當中要著重使學生掌握一些探索研究問題的辦法;3.對數學小課題進行評價時不應只看結果,更應該看過程。
總之,只有結合教學實際以及小學生自身特點,創造性地改變小學數學學習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與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周芳麗,《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課程》,2011.04
2.馬建彬,《新課程理念下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微》[J],《中國校外教育》,2011.05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