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瑛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形式一般有主題確立、活動設計、解疑探究、成果匯報、活動評價這幾個環節,每個環節有各自的特點。從“主題確立生活化”“活動設計自主化”“探究形式多樣化”“成果匯報個性化”“活動評價多元化”五個方面淺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
實施。
關鍵詞:探究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設計
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組織與形式的基本階段來看,每個階段都要以學生為主體,研究貼近生活的課題,既要有課外實踐環節,也不能缺少課堂中交流學習的環節。以下是我的見解。
一、主題確立生活化
綜合實踐活動與生活密切相關,它來源于生活,實施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來源是多方面的:(1)主題來源于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把自己興趣的話題匯集起來,從中選擇受關注面比較大的話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2)主題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經歷。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與思考周圍的環境,體驗生活,發現問題,這些問題可以作為活動主題。
我校地處新建的武平大道旁,以前學校周邊是田地,田間小路可以直通老師、學生的家門。自從有了武平大道,住在學校對面的師生要沿輔道走五六百米,上天橋,下天橋,再往回走五六百米才能到達家門,直線距離二十米的路程現在成了上千米。于是部分家長和學生按已成的思維及交通線路走——橫穿武平大道。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引導學生思考:多走幾步與少走幾步有什么差別,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有的學生說:“多走了幾步,走得放心,少走了幾步,可能會有危險。”“武平大道車輛多,橫穿容易出事。”“橫穿馬路是違反交通規則。”……學生形成了共識,于是我校開展以《校門口的交通安全問題調查及對策研究》為主題的全校性的綜合實踐活動。實踐證明:越是貼近學生生活的小課題,開展的效果會越好。
二、活動設計自主化
自主性是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特點之一,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自行設計活動方案,這樣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確立綜合實踐活動主題后,老師要引導學生考慮方案制訂有哪些要素。學生一般設計方案,可能會提出一些零散的要素。把學生討論出來的要素寫到黑板上,讓全班學生都去思考,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哪些是無關的,這樣,在學生的爭議、思考、討論中方案的要素就有了。比如,時間、人物、任務等等,在這基礎上,加以細化。比如,人的要素:涉及班級、小組、組長、組員、指導老師、采訪對象等等。活動內容涉及目的、形式、分工、過程、結果等等。根據這些要素,讓學生設計成各種方案,如我校學生設計的表格:“我的自助餐”城鄉中心學校《校園小外傷探究》實踐活動設計方案。
■
通過這種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所做的工作不會漫無目的,而是有針對性、實效性,使他們成為學習和實踐的主人,從而更好地開展實踐活動。
三、探究形式多樣化
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由于問題的呈現形式不同,任務不同,所以探究的方式往往不是單一的,可能有多種的解決途徑。而且,由于每位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不盡相同,選擇的探究形式也可能不一樣,從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在《話端午》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按任務(根據自己的愛好、興趣自由組合)分了四個探究小組:探究歷史淵源的萬里追蹤組,了解民族風情的風俗民情組,學習包粽子、做香囊的心靈手巧組,尋找文人墨客描寫的有關端午詩詞的詩情畫意組。萬里追蹤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報紙、網絡、電視、書籍等形式去查找、收集有關資料:如端午節的含義和由來;風俗民情組學生采訪周邊鄉鎮居民過端午的習俗(有賽龍舟、包粽子、采草藥、做香囊、釀雄黃酒、編五彩繩等);心靈手巧小組的學生向家長、鄰居學習包粽子,學習做香囊,學習拍錄像;詩情畫意組的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的文化(詩歌詞賦),制作電腦小報,仿寫有關端午的詩。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體驗、反思。不同的探究方式有了不同的收獲:有的知道了如何讓自己的采訪更有效率,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有的了解怎樣分門別類地整理資料;有的收獲了友誼、團結;有的知道了遇到困難可以用不同途徑去解決。總之,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盡可能采取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方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際操作方法,讓學生在多種實踐活動中,鍛煉和發展自己的多種能力。
四、成果匯報個性化
成果展示與交流要求學生在他人面前進行演示或生動的表演,這樣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獨特性和表達能力。在展示與交流中,學生也能學習他人的探究成果,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師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給學生以建議,讓學生創造與眾不同的展示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如,《話端午》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匯報課,萬里追蹤組學生用課本劇、講故事形式呈現端午節的含義和由來,他們不僅會搜集資料,更要會整理資料和富有創造性的展示這些內容;風俗民情小組為我們帶來了驚喜:他們用幻燈片、視頻、手抄報展示介紹有些地方的風俗,同時帶回了香囊、五彩繩等實物展示,還學習了做香囊、編彩繩的方法等;心靈手巧小組的學生進行了包粽DV展示、圖片展示、全組學生現場包粽展示。綜合實踐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我們親自去實踐,去體驗,這個小組給我們非常生動地展示了他們活動的過程,他們有自信和勇氣;端午節的名堂還真是不少,難怪歷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歡在端午節留下自己的詩詞佳句,詩情畫意組的學生進行端午文化——詩詞朗誦,這一組學生不但給我們展示了他們對詩詞歌賦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而且還制作電腦小報,仿寫有關端午的詩。每個學生各揚所長,展示交流,就是讓學生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樹立自己的自信。展示交流,培養每個人的綜合能力。
五、活動評價多元化
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主體是多元化和多樣化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的評價者是不確定的,包括教師或教師小組,也包括學生或學生小組,家長、社會機構和社會上的個人。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增加了評價的難度,但更容易通過評價鼓勵學生的探索和實踐。
在評價的方式上,教師要把握住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特點。
例如,在上六年級“生活中的燈”這一單元時,我設計了一種能充分體現自我評價的方法。當學生完成活動一“和燈做朋友”后,我組織了一次評價,即收集燈的哪方面資料,使用的手段是以學生個人自評為主的評價,同時也是學生對自身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的評價,看是否找到合適的協作伙伴,與小組合作是否愉快,你承擔什么任務?在“節能燈宣傳”和“路燈巧設計”的主題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表達出自己對節能燈的看法、意見以及對低碳生活的理解等,然后通過小組內部的簡單評述后進行小組間的互相評價。如果學生在評價中出現這樣或是那樣的分歧,教師就應以“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和方式進行調節、評判,使學生能在自我的實踐活動中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達成共識。同時使他們找出差距,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及綜合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其特殊性,師生可以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通過動手實踐,掌握一定的技能,因此,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要重視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而不僅是針對他們得出的結論。即使最后結果按計劃來說是失敗的,也應從學生獲得了寶貴經驗的角度視之為重要成果,肯定其活動價值,營造其體驗成功的情境。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