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繼德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新課程提出的新的要求,小學教師要從新的角度去構建新型的課堂模式。教師在構建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時候要注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不要因為教師的威嚴、課程的嚴謹而束縛了學生的自由發展。構建品德與社會生態課程有利于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會利用情境教學,用情感來感染學生,讓課堂充滿情感。
關鍵詞:小學教師;品德與社會;生態課程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切實讓學生能夠進行生命體驗,教師也要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構建出高效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能夠散發出無限的活力。構建品德與社會生態課程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課程的活力,生態課程是從動態的課程生成的,是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新型的課程模式,能夠讓教師、學生、教室環境這三者之間形成一種平衡的生態關系。
一、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利用情境培育學生的情感
教師在教學中要明確知道,人產生某種情感都是在特定情境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利用情境來培育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教師創建的情境中觸發自身的情感。如,教師在講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不屈的中國人民”這一單元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相關的影片和圖片等,讓學生能夠切實通過教師展示的資料感受到近代中國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國人民奮起抵抗,不屈不撓的精神,讓學生能夠從影片故事中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起伏,能夠感受到人民英雄的精神,能夠讓學生養成不怕困難,勇于與敵人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保持生態課程的自由靈動,讓學生能夠進行生命的體驗,讓課堂充滿生機
教師要構建品德與社會生態課程,就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下死板的課堂氛圍。我們可以多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互動,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要想讓學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高尚的道德品質,教師只是起一個引導的作用,并不能直接教給學生。教師要以生態課程的理念始終保持課堂的活躍,能夠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生命的體驗,讓課堂充滿生機,以提高課堂質量。
生態化的品德與社會課程能夠為我們打開教學模式的新思路,能夠讓我們的課程散發出新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左夢飛.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大學,2013.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