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芃原
【摘 要】去年夏天,由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用符合電視規律的合理合情和富于創意的形式,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就弘揚民族文化和謀求商業價值尋找到了新的方向。
【關鍵詞】漢字聽寫大會 傳統文化 創新
繼跳水、相親類娛樂節目之后,歌唱選秀類節目又扎堆出現,引進節目呈井噴狀態,當前電視節目存在比較嚴重的雷同化現象。電視頻道是有限資源、稀缺資源,提供什么樣的節目應當綜合考慮,科學安排。但是當下電視已愈來愈成為“娛樂”的代名詞,電視娛樂化也暴露出一系列弊病——泛化、同質化、低俗化等現象招來“娛樂至死”的追問與批判,同時引起受眾、媒體、政府多方利益的沖突與糾葛。①如果各電視頻道都扎堆播出相同節目類型,必然擠壓了其他類型節目的空間。同時,娛樂節目雷同化現象嚴重,會造成熒屏單一乏味,觀眾審美疲勞。
而中央電視臺、國家語委共同舉辦的大型電視活動——央視科教頻道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吹來一股清新醒腦的文化風,一定程度上扼止了電視中傳統文化的頹勢,弘揚了博大精深的漢字文化的魅力,受到觀眾的普遍歡迎。“漢字聽寫”節目的創意為電視注入了新鮮血液,其經驗值得認真思考和總結。
一、創新節目內容,突出文化亮點
“漢字聽寫大會”的鮮明特色是知識性和文化性,當然也有一定的娛樂性。它集綜藝、知識、文化于一體,匯聚全國各地識字最多的青少年和文化名人于一堂,通過知識的交流、文化的碰撞,營造了一種文化普及的良好氛圍。
在“漢字聽寫比賽”中,看不到夢幻的燈光、華麗的舞臺布置,更沒有各種明星來獻藝助陣,來自全國各地的中學生成為節目的主角。比賽過程中的緊張氣氛,充滿懸念的戲劇性,精彩的成功和令人扼腕的失利,再加上學生們樸實、自然、真實的表現,同樣產生了愉悅大眾的娛樂功能。觀眾為選手吊著一顆心,捏著一把汗,在緊張專注中觀看選手比賽,從充滿激情的快樂中學會了新知識;電視人也實現了“寓知識于比賽”、“寓學習于娛樂”、“寓文化于節目”的初衷。由此看,獨特的文化元素是“漢字聽寫比賽”不同于其它娛樂節目的一大關鍵點。
二、改變陳舊觀念,文化節目也可以有高收視率
一旦節目高雅了,收視率就成了問題;反而是一些低俗的節目,收視率卻高得驚人,許多電視人都有這樣的認識。拿湖南衛視被批的選秀節目來說,雖然不斷有另類人物出現,節目中低俗成分不少,但收視率居高不下。這就使得中國電視圈出現了令人尷尬的現象:高雅者曲高和寡,低俗者趨之若鶩。套一句老話即:低俗是低俗者的通行證,高雅是高雅者的墓志銘。
崔永元曾經說過:“收視率為萬惡之源!”。為了迎合一些人的低俗審美趣味,電視臺不斷推出一些低俗節目,而這些低俗節目又培養了收視者的低俗趣味。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在收視率的“緊箍”魔咒下,電視臺不敢輕易制作文化性較強、有精神內涵的高雅節目,例如以前央視的“音樂散文”,就在收視率的末位淘汰中香銷玉殞。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追求收視率固然重要,但培養億萬觀眾的健康心靈和審美趣味也是電視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不僅是社會、國家、民族發展和文化建設的大局需要,也是電視臺自身長遠發展的需要。電視臺作為輿論高地,如果總是跟著大眾走,那么,作為大眾媒體的社會責任就無法體現。觀眾的口味變化快,一味迎合觀眾,電視早晚會成為“雞肋”,最終還是會被觀眾無情拋棄。
創辦央視《百家講壇》這種科教類節目,是電視臺培養高品位收視群的必要措施,而且這種高雅節目的收視率也非常高。也就是說,并不是低俗的才是觀眾喜歡的,其實觀眾對于高雅節目的需求也很高。這一點,在當下引發受眾高度關注的“漢字聽寫”節目中再一次得到例證。比賽為大眾感受漢字之美,激發熱愛母語的熱情,引發國人對漢字書寫危機的認識,提供了一次難得的契機。“漢字聽寫”的成功充分證明,高雅的文化節目應該是電視臺的首選,才是電視發展的正道。遺憾的是,目前真正能將高雅節目做到雅俗共賞的電視人相對還比較少。因此,我們在呼喚高雅電視節目的同時,也呼喚要著力培養電視人才,培養受眾的審美習慣。只有這樣,電視節目才能從低俗和收視率的桎梏中走出來。
三、充分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蘊涵
改革開放以來,中西交流成為社會生活常態,很多中國孩子都是吃著“麥當勞”、喝著“可口可樂”長大的,這種環境和氛圍似乎形成國人一種集體無意識——西方的月亮比中國的圓。這是因為未能深刻領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得出的膚淺結論,有點虛妄和想當然。
“漢字聽寫比賽”的成功舉辦,有力地糾正了上述社會心理偏向。畢竟,作為華人,漢字和漢語才是靈魂的棲息地,是精神的家園。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驕傲,不僅是一種交流工具,更有深遠、深厚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功能,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多品味漢字的間架結構,什么話也不用說,也會有一種無法言說的安靜氣息抵達內心,漢字的音節美、均衡美、韻味美、恬靜美,總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享受和愉悅。所以,我們應該及時糾正妄自菲薄的文化傾向,不一味陶醉在單一文化中難以自拔,忘了自己的根。
“漢字聽寫大會”得到了受眾的廣泛認可,引發了社會對漢字乃至于傳統文化的反思,值得我們認真總結經驗,沿著這一思路繼續開拓更廣的節目領域。與此同時,為了這一類節目的健康發展,也有必要檢討一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首先,要均衡難易度。聽寫競賽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各隊輪流上場時面臨不同題目,且難易程度存在明顯差異。題目隨機性成為決定勝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違公平競爭的原則。如果改進賽制,同一題目各隊都派一名隊員上場,不論題目難易程度如何,都面臨均等機會。這樣,不僅可以使競賽更具觀賞性,而且能夠提高直播效率,使更多的隊員有機會上場競技。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精髓,也是競技比賽的基本原則,只有提供平等的競爭條件,才能真正比出水平。
其次,要重視實用性。聽寫競賽中遇到一些生僻字,現場成年人書寫正確率極低,上場競技的中學生卻能夠正確書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成年人對電腦的依賴,導致提筆忘字成為常態;另一方面,是參賽學生投入了大量時間反復學習和記憶。由此導致一個問題,信息時代如何學習漢字?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按照經濟原則應以最少的時間掌握最多的知識,人們學習漢字的重點應集中在常用字。除了專業人士外,一般人對生僻字只要會讀即可。漢字聽寫大會不妨改為漢字讀寫大會,競賽內容包括常用字的聽寫和生僻字的讀音。這樣,不僅可以吸引更多的觀眾,也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第三,要注意培養創造力。漢字聽寫大會,參賽隊員展示了超強的記憶力。這既令人感嘆,也令人擔憂。信息時代創造力取代資本,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電腦網絡和搜索軟件的開發,使人們記憶力的價值相對下降。審時度勢,教育的重點應從提高記憶力轉向培養創造力。在比賽中可以加入填空、組詞和造句等元素,比拼參賽隊員正確使用漢字的能力。其中,具有創意的正確詞句,還可以適當加分。這樣,不僅可以使競賽內容更精彩,也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創新意識。
期待著“漢字聽寫大會”能像當紅綜藝節目一樣,走入尋常百姓家,影響力日益擴大,以喜聞樂見的方式成為全民關注的電視活動。有人說電視助長了情感幼稚病;電視上存在過多的程式化,節目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電視被有限、狹窄的題材所禁錮……②但是作為電視人,只要多多汲取其經驗,多研究其不足,在如何弘揚民族文化上下功夫,用符合電視規律的合理合情和富于創意的形式展現豐富多彩的文化之美,就一定能在弘揚民族文化和謀求商業價值上尋找到新的方向。期待有更多電視人拿出辦歌舞、相親類節目的熱情,在娛樂至上、歌舞當家的時代,為中華文明傳承和推廣做出實實在在的努力。□
參考文獻
①張晨、衛夢嬌,《電視娛樂產業中的利益沖突與協調——從電視娛樂節目之“俗”說起》[J].《新聞世界》,2013(8)
②黃學建:《中國電視娛樂文化批評》[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責編:姚少寶